【人民网】福建:扮靓“清新福建”生态旅游新业态
来源: 福建旅游政务信息 | 时间:2016-11-23
来源: 福建旅游政务信息 | 时间:2016-11-23
【编者按】习总书记始终关心支持福建发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曾寄语福建发展: “要抓住机遇,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两年多来,福建上下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取得喜人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人民网记者深入福建基层,实地感受打造全域集成的“清新福建”的具体思路与特色做法,展示“美丽中国”福建样板的先行力量。
福建处处青山绿水。许德灵摄
山海画廊,人间福地。时至初冬,福建依旧是万峰叠翠,绿水迢迢,如此美景让人恍如游走画中。
福建是中国最“绿”的省份,森林覆盖率达65.95%,连续39年位居中国首位;它还是全国水、空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
如今,“清新福建”成为福建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是这个东南沿海省份的金字旅游招牌。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被誉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产业在福建这片生态沃土上蓬勃发展,完成投资超1000亿元,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均实现双位数增长。
截至目前,福建已有15个市(县区)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十三五”期间,福建旅游发展站在全新的起点上,正扎实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与“美丽中国”热切呼应。
福建省委书记尤权指出,只有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才能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新路子;只有坚持创新驱动,绿色转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让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
八闽山水处处皆景
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福鼎太姥山湖光山色。李步登摄
山风送爽,白雾拂肩。日前,记者在宁德福安市参加第六届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文化旅游节时,登上有“闽东第一山”之誉的白云山,只见云雾缭绕,奇峰飞瀑,宛如仙境,而山下富春溪清澈见底,两岸群山连绵,树影婆娑。
依山傍水的特点造就了福建丰富的旅游资源,处处皆景、移步换景是八闽山水的真实写照。
正是源于自身旅游的资源特色,福建总结提炼出了“329体系”:3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世界自然遗产——泰宁丹霞;2处世界地质公园,包括泰宁、宁德;9 个独特资源,即生态、海洋、温泉、茶、庙宇、台湾、土楼、多元文化、海丝,包括华人华侨文化。
清新的生态,魅力的“海丝”,璀璨的世遗,浪漫的海景,奇异的民俗,多彩的文化以及独特的闽台风情,构成了一幅“清新福建”的迷人画卷,为福建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福建全省共有三分之一市县(区)开展了全域生态旅游试点,部分重点市县已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正在八闽大地扎实推进。
福建省旅游局局长吴贤德向人民网记者表示,福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要做大做强旅游这篇文章,就要用“全域生态旅游省”的概念统筹,打造全域集成的“清新福建”品牌吸引力。
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福建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吴贤德表示,“全域生态旅游省”是在《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首次提出的,也是贯彻落实中央首个批准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具体要求。
日前,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方案》,新《福建省旅游条例》正式实施,全省旅游业迎来历史性重大发展契机。吴贤德表示,福建发展全域生态旅游“正当其时”。
“福建发展全域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多元的文化、闽台地缘、自由贸易试验区、平潭国际旅游岛等重大优势。”来闽出席“清新福建”大讲堂的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全国全域旅游创建指南及验收标准负责人石培华向记者表示,福建旅游业龙头产业地位日益凸显,旅游资源全域分布、类型丰富。
石培华说,全域旅游不是全域开发,不是全域景区,不是全域同质同步发展,不是全面开花,而是以游客体验为中心,注重公共服务系统配套,注重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整体优化以及旅游要素配置全域化。
谈及福建大力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福建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教授林岚也认为,全域旅游不宜盲目追求速度,而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具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是一种追求区域和谐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特别需要政府多部门通力协作,创新旅游管理机制,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这些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林岚表示,全域旅游建设好了,自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反哺作用,改善投资环境,营造全社会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氛围,助力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
“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不是一个赶时髦的行为,而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是福建旅游业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新理念、新形态、新模式,是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代表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吴贤德表示。
乡村旅游硕果累累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雨后的石圳更显诗情画意。徐庭盛摄
石圳紫薇园引客来。徐庭盛摄
立冬的第二天,绵绵细雨降临南平政和县,这座闽浙交界的山城散发出阵阵寒意。在距政和城区4 公里外的石圳村,这里有山有水,原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山不高而林茂竹丰,水不泛而清波荡漾。
两年多前,这里还是一个冷冷清清的小山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村里到处都是垃圾,小溪被垃圾填满,两米宽的进村路也堆满垃圾,让已外嫁的袁云姬很是痛心,“我们小时都在小溪里洗菜,溪两岸种满茉莉花。”她向镇干部提出一个大胆的要求:“能不能给石圳10个垃圾桶?”
“垃圾桶给你们,卫生能搞好吗?你们可不能拿去装水、装谷子。”一开始,镇干部有所担心。为了找回儿时的美好回忆,袁云姬毅然回到村里,她挨家挨户动员,最终找到10个妇女组成“石圳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
没钱买工具、租施工设备,她们就自己拼凑;拆除乱搭乱盖,她们先从自家动手。在“理事会”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加入。2个月过去,被垃圾埋了多年的上千米沟渠重见天日,村头巷弄干干净净,石圳换了个样。
在“理事会”的打理下,石圳进一步进行美丽“手术”:种植茉莉花、向日葵,建设30亩钢架葡萄大棚,铺设鹅卵石巷道,建起400米小溪护栏……
10个垃圾桶,10个女人同唱一台戏,让一个“垃圾村”蜕变成美丽乡村。村子仅仅美丽还不够,还得让村民富起来。为此,镇里把石圳作为乡村旅游景点来打造,请规划院作了专门的建设规划,还引导村里创办石圳湾旅游公司。
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石圳保持了原有农村风味,推出葡萄采摘、沙滩排球、亲水等休闲项目。
两年过去了,石圳喜事连连:采摘基地有了收成,1公斤生态葡萄卖到40元;村里添了农家乐、烧烤区、农家酒庄;县里着手打造“白茶小镇”,云根红、隆合等几家茶企在石圳设立展示中心;中华紫薇园建成迎客;朱子书院动工……
如今,走在石圳的田间观光道,两旁有白茶茶园及各类果蔬,春天可以摘草莓,夏天采葡萄,秋天可以采茶,不论在什么季节来,都有不同的美味和风采。而路的尽头是一片紫薇园,花期长达三个月,是盛夏最美的风景,游客绕完一圈回来,可以在游乐场玩,或者回到村庄,在茶楼、酒庄渡过惬意时光。
记者到访这天,袁云姬穿着一件大红色外套,笑容在红色外套的映衬下,更显喜庆,“现在,周末和节假日前来石圳的游客最多可达上万人,村里打算开发更多营业项目,满足游客需求。”
2015年,石圳入选福建省级传统村落,评上了国家3A级景区,今年准备冲刺4A。2015年,石圳村民人均收入超万元,较两年前翻了一番,村集体收入也增长到20万元。
武平中湍村“过锥床”民俗表演。刘静霖摄
武平山村美如画。钟炎生摄
从闽北到闽西,时间来到11月14日,农历十月十五,是中湍村传统节日“十月半”。这天,中湍村异常热闹,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吻香火、掌心炮、过锥床等“绝技”轮番上演,上千名游客慕名而来。
中湍村位于闽西的武平县,海拔430米,一年四季气候宜人,被称为“天然氧吧”,每逢寅、申、巳、亥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日,村民以“绝技”庆祝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以前来我们村的游客,主要是看民俗表演的。”村党支部书记兰锦生快人快语,道出了中湍村发展旅游的短板,三年一次的民俗表演,对想靠旅游致富的中湍村而言终究是“难成气候”,而2013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转折点。
从被武平县确定为“十大美丽乡村”开始,中湍村充分挖掘独特的生态环境历史人文资源,以“绿色、民俗”为重点,努力将中湍村打造成民俗旅游、休闲娱乐、生态观光相结合的全域旅游“示范区”。
现在,中湍村定期举行“上刀山、下火海”等民俗表演活动,步行休闲便道、钓鱼休闲场、水果采摘园等项目,更是为中湍村的旅游发展注入动力。渐渐火爆的乡村游,吸引的不仅是本县游客,外地游客也纷至沓来。
“村里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兰锦生说,从以前的民俗文化村到美丽乡村,再到如今的乡村旅游村,中湍的旅游项目不断丰富,大多数村民参与进来,分享红利。
武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饶辉在中湍村参加活动时表示,2016年以来,武平不断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逐步形成以中湍村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路线,全力推动旅游产业向全域旅游发展大局靠拢。
就在“十月半”3天前,福建省旅游局发布消息,武平县上榜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而早在2016年5月,武平县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全域旅游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成立全域旅游发展委员会,协调解决全域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进全域旅游项目建设。
“武平县把旅游富民作为‘三大战略’之一,坚定不移发展全域旅游。”武平县旅游局长何育东说,把武平全域作为一个大景区,全域打造、全面提升,实现“城乡景区化、景区全域化”,带动涉旅主要产业、关联产业、衍生产业融合发展,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就在中湍村传统节日“十月半”这天,福建召开全省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福建省旅游局副巡视员苏永青透露,福建将对已建立的2200个档案进行深入摸底调查,遴选出了472个重点村作为重点旅游扶贫对象,组织动员省内外旅游规划单位帮扶制定乡村旅游规划。
近年来,福建省旅游扶贫以乡村旅游资源为支撑,围绕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核心,成效显著。数据显示,今年仅全省52个旅游扶贫试点村预计全年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35%。
“全域旅游”建设在路上
放大“旅游+”跨界融合能量
永定土楼前的客家送亲队伍。吴隆重摄
龙岩市永定区,是闻名遐迩的“土楼之乡”,永定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2016年5月举办的第十二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上,永定区有关负责人向与会的旅游业者解说永定全域旅游闯新路:不只是土楼的故事,还有“土楼+农业、土楼+美食、土楼+生态、土楼+养生、土楼+文化”等等。
近日,记者来到永定区洪坑客家民俗文化村,悠扬的乐曲声从“土楼王子”振成楼传出,走近一看,几名统一着装的老人手里拿着各种乐器,演奏美妙的音乐,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
永定区旅游局局长林如居介绍说:“他们演奏的客家十番音乐,是客家民间传统文艺最主要的代表性文艺项目之一,看土楼、听音乐,我们希望游客能够有一次全方位的文化之旅。”
游览振成楼后,记者又被从门口经过的一支迎亲队伍所吸引。队伍里有人拿着一根竹子,有人挑着担子,有人抬着轿子……展示土楼客家人的婚庆习俗。跟着“新娘”来到“夫家”,便是福裕楼。
福裕楼是一座典型的五凤楼,大厅对联写着:“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鲜明体现客家人的耕读家风。
而万盛楼,成了永定民间艺人的“天堂”。只见李福渊用5种乐器同步演奏《土楼谣》,阮宏昌用树叶吹奏《采茶扑蝶》,还有身附27盏火烛同时用鼻子吹奏唢呐的苏云昌,以及一边敲打竹板一边唱客家山歌的李桂芳。
据介绍,永定正按照“一楼一景致、一楼一特色、一楼一主题”的思路,实施“文化舞动土楼”战略,把客家土楼文化元素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永定区发挥“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客家美食、民俗演艺、文化研学、运动养生、文创商贸、互联网、精准扶贫、城乡统筹”等融合作用,积极整合土楼世遗、客家文化、健康疗养和水上休闲等多种旅游资源要素,加快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形成了“懂客家、览土楼、赏文化、品美食、沐温泉、淘古镇、购珠宝”系列差异化旅游产品。
“打造全域旅游,就是要发挥品牌优势,不断做优核心产品,做特旅游业态,做优做强土楼景区。”永定区旅游局长林如居谈及全域旅游时如是说。
截至目前,福建已有15个市(县区)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永定区、泰宁县在首批创建名单中。2015年,包括福建泰宁在内的6处“中国丹霞”捆绑申遗成功。
茶旅在福建渐成热潮。陈昌平摄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泰宁县利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的生态环境,发挥旅游辐射带动功能,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旅游发展档次和空间,实现“一业兴、百业旺”。
据泰宁县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泰宁推进“旅游+农业”,围绕“一条鱼、一只鸡、一粒种、一袋茶、一朵菇、一棵草”,形成以生态休闲、度假和体验农业生活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推进“旅游+工业”,利用具备条件的生产场所和工业设施,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旅游示范项目,开发了石乳甘泉、状元茗生态茶业、三佰两茶业等旅游商品加工企业“生产-展销-体验”项目;推进“旅游+文化体育”,成功举办国际帐篷节、环大金湖骑行、淘气泰宁节等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古城民俗巡演活动;推进“旅游+度假养老”,候鸟式新型养老项目大金湖怡养中心、峨嵋峰避暑山庄建成投入运营等等。
日前,福建省全域旅游工作推进会在泰宁召开,福建省副省长梁建勇与会指出,全域旅游是适应旅游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创新发展思路。
此次会议明确,将福建全省作为一个景区来打造,实现“省域即景区,景区即省域”。在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上,福建始终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与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规划,到2020年,福建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将取得重大进展,创建15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10个国家级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清新福建”品牌全面打响,在全域旅游建设和生态旅游发展方面创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修仰峰 詹托荣 林长生)
福建省旅游局
微信账号:fjlyzwxx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