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竟有两座司马迁祠,清明祭祖还皆大欢喜、挂红灯笼
来源: 陕西韩城旅游 | 时间:2016-12-20
来源: 陕西韩城旅游 | 时间:2016-12-20
了解更多韩城请关注 陕西韩城旅游
吾城 | 韩城城记
三次去徐村,三次被徐村的团团迷雾笼罩。
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没有任何路线标志,隐藏在陕西韩城巍东,村子四面环沟,进出都不容易,从地势上看,它并不适合居住。
东汉年间,一群人来到这个地方,这群人的资料无从考据,在民间的叙事里,他们出现的时候神色紧张,处于奔跑状态,共同的面部特征是一个高翘的鼻梁。他们将这里命名为“续村”,让人想到似乎要嗣承什么,遂又改成徐村,更隐蔽得像一个真正的村名。
一个惊天的秘密就隐藏在这个名字里。
当我们把徐字拆开解读,就是“余下的两姓人”。
目前生活在徐村的有1000多人,无一人姓徐,原住民由两支构成:一支姓冯,一支姓同。村人世代耕读传家,却恪守一条古老的祖训:读书不为做官,只为明理。
每年清明是徐村最热闹的时节,“别处清明雨纷纷,徐村清明如过年”,最古怪的风俗是“跑台戏”,唱到一半忽然停下,演员跳下舞台就跑,不卸妆不脱戏服,环佩掉了也顾不得捡,像一群斑驳的蝴蝶,乍起乍落,跑到另一个戏台上继续唱。与此同时,村人要祭拜祖先,史无前例的事情在这里发生了:冯同两姓人进的竟然是同一个祠堂,祠堂里供奉的是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历史之父”的司马迁。
汉武帝时,司马迁因李陵案受“宫刑”,这是不争的史实,王国维曾说“其后人不可考”,但徐村人却说司马迁不但有女儿并且有两个儿子,其后人为了躲避追杀,给“司”字加一竖改姓“同”,“马”字加两点改姓“冯”,因此,村内冯同两姓坚持2000多年不通婚。直到1963年出身村干部家庭的同有望和本村的冯粉竹喜结良缘,成为有史以来徐村的第一对同冯姓氏夫妻。半个多世纪前,村人还自发成立了“司马迁祭祀委员会”和“司马迁研究小组”。
消逝已然消逝,然而现世的存在却以民间的方式对抗着历史,徐村人到底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知情者还是将谎言坚持了2000多年的“集体演员”呢?徐村,以更加神秘的姿态进入我们的视野。
我们在活着的民俗和凝固的建筑中寻找答案。徐村的景观分为明八景和暗八景,明线是提供给眼睛的,暗线是提供给精神的,如果没有内行人的指引,你很难理解明暗之间的关系。
村里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一块600年的牌坊,上面有四个字“法王行宫”,外人以为这是神神怪怪的事儿,村里人却把这几个字倒着念:“宫刑枉法”,暗指司马迁的蒙冤。司马迁墓旁有一小庙,上有对联写道:“错隐错隐错错隐错隐辨不明,真假真假真真假真假分不清,”正体现出徐村最大的特色。处处都有藏字、拆字、虚虚实实的暗语,处处都可颠覆可质疑,像是决心遮掩,又刻意留下线索,倒是很符合暗恋规则。
有人说,徐村是中国版的《达芬奇之谜》,解开它,就是解开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之谜,这样看来,这个小小村落的际遇里蕴含着历史的偶然,也必将经历这个时代的考验。
徐村—省级传统古村落
故事简介:民间相传,徐村的同、冯两姓,为避官家耳目,每年清明节的晚上,偷偷在司马迁的真骨坟前唱上坟戏。有一年夜里,正唱戏的时候,突然报说京城派的钦差带着人马直奔续村而来,人们都以为被官府发觉,来兴问罪之师了,于是,村民、唱戏的闻讯仓惶向坡下逃跑,深恐官府发现司马迁真坟,受到开棺抛尸之劫。不料跑到坡下一问,才知已是汉宣帝继位,采纳了平通侯杨恽的奏请,准将《史记》公布于世。杨恽是司马迁的外孙,他母亲也跟着同来夏阳,一来找《史记》正本,二来也与阔别二十年的骨肉手足以及亲邻相会。于是转祸为福,皆大欢喜,跑下来的戏,就在坡下搭台子又唱。后人为了纪念这件化凶为吉、转悲为喜的故事,才留传—卜每年清明唱跑台子戏的独特风俗。
史记韩城·黄河特区
脚下的这座城,慢慢品
古城里的故事,慢慢听
我们,只写有温度的文字,做有态度的平台
《陕西韩城旅游》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