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正成为我国深化改革的破冰器
来源: 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 | 时间:2016-12-22
来源: 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 | 时间:2016-12-22
12月20日,国家旅游局在京召开2016中国旅游业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年会,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副局长杜江、王晓峰、魏洪涛出席会议。来自旅游业界官、产、学、研各方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旅游业供给侧改革”、“旅游扶贫与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的热门话题、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议题进行思想的交锋,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发展贡献出智慧的力量。
全域旅游倒逼管理体制改革
今年1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海口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时提出,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必须转变发展思路,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不到一年时间,“全域旅游”成为整个行业甚至全社会的热词,其建设工作在我国遍地开花。
全域旅游工作的深入推进将对我国产生哪些深远影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旅游与休闲研究室主任戴学锋说,回顾历史,1978年改革开放前期,社会经济所有生产要素呈现固化的特点,所以当时改革思路是依据市场化去打破“一块铁板”局面,而旅游在其中发挥了撬动的作用。着眼当前,改革已经进入了全面深化的阶段,国务院在2014年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31号文件),我理解这与1978年改革别无二致,即现阶段通过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也就是通过旅游业带头促进全面进入深化改革。“全域旅游的提出,就是协助一些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的地区,融合不同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最终起到以点带面,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认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从工业为主导向服务业为主导转型,全域旅游的发展将作为催化剂,倒逼中国管理体制的改革。“全域旅游将触动国民的权利制度、产业制度、产权制度、部门法的改革,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变化。”
“全域旅游将成为未来幸福中国建设的民生产业、美丽中国建设的窗口产业 健康中国建设的先导产业。”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石培华认为,全域旅游实现了六大突破:“从一个部门提出的战略构想变为中央认可的发展战略;从部门倡导的理念变为社会认可的大发展格局;从联动工作部署变成十三五规划的长期战略;变成我国深化改革的旗帜和推进器;从政府主导推动变为资本广泛关注参与;变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设计。”他说,在传统资源配置和管理制度下,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体现出融合性、民生性、流动性的特点,全域旅游更是其中的“先遣部队”,担任着倒逼体制改革的重任。
“全域旅游概念的核心是促进旅游生产要素在全域范围内自由流动,提高全行业的全要素生产力。从社会形态角度出发,它所对应的不再是传统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而是旅居社会,是以旅游生产、旅居民为主的区域社会形态。”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柏文表示,深挖全域旅游的理论很有意义,它将对构建我国本土的旅游理论体系乃至影响世界旅游理论发挥出重大作用。
河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那书晨说,全域旅游是一个立体化的概念,包括了全区域、全领域、全要素,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比如京西百渡地区,以整合资源、区域联动、新业态引领为思路开始了全域旅游建设,有效避免了资源的条块分割,避免了同质化景区和工程的出现。
旅游担任供给侧改革重要角色
从刚召开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可以看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为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工作持续贡献着力量,同时对于产业自身而言,也需要供给侧改革释放更多红利。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主任魏小安认为,从整体国民经济而言,应该大力发挥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拉动消费、扶贫攻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旅游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影响力。从旅游产业自身而言,应着眼环境、产品、品质三方面,补齐产业短板、降低企业成本。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张辉分析,中国旅游业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但在供给上没有明显调整,一直都是靠需求拉动。“仅靠需求拉动不足以带动旅游产业规模和效益的持续增长,不利于产生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难以推动产业的整体转型”,因此供给侧改革内涵丰富,其核心是供给有效。他特别提示,在改革中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旅游供给总规模,任资源、资本和技术成规模流入旅游领域,将会大大降低要素的利用效率,会形成旅游领域内的产能过剩,如果这样,就违背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
“迪士尼的建设就是把新的业态和潜在需求结合在一起,通过提供一流文化产品,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说,以迪士尼项目为例,该项目将在中国构建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中起到一个引领作用。“其打造产业链条和组合业态的开发模式、高标准的项目建设和全球营销模式,都值得中国企业研究学习。可以说,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迪士尼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更好推进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
在今年8月的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工作推进大会上,李金早强调,“旅游扶贫是乡村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客观地说,旅游扶贫并不是乡村旅游工作的全部,乡村旅游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更加繁重的任务。”
关于如何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做好旅游扶贫工作,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说,旅游是扶贫地区有尊严的扶贫,是有长远收益的扶贫,旅游业给扶贫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他说,未来乡村旅游将朝着主题化、功能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全区域的景旅一体化。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凌云表示,贫困地区具有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缺乏的共同特点,智慧旅游、信息技术的加入可以很好解决这些问题,使被边缘化的乡村与城市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他同时提醒,乡村旅游中的“智慧”工程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要接地气、为当地贫困户量身定做,首先要深入了解造成当地贫困的原因,再思考信息技术的应用能针对性解决哪些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马耀峰认为,乡村旅游是逆城市化的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城市化的东西搬到农村,因为旅游的动力机制是差异化,差异越大,动力越强。他说,乡村旅游的主体从业者可定位为是进城务工的返乡人员,乡村旅游同时也是空间再生产,应全面关注乡村的文化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尤其是不要把生活空间舞台化,保留其真实性,只有原真性的生活状态才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云南大学旅游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田卫民说,旅游扶贫的核心是让落后地区的人们获得发展的权利,让他们更好参与到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有资源、有传奇的故事,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服务业能够帮助他们摆脱贫困。他同时表示,共享经济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未来的乡村旅游应以资源共享、市场共享的转型升级,迎来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