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更好的地方,学习更好的文明,成为更好的人

来源: 江苏舜天海外旅游 | 时间:2017-02-23




一个老司机用丰富的旅行经历告诉我,去更多地方,让他变成了更好的人。

旅行是否有这个功效?其实还得看你能领悟多少。

说来惭愧,我第一次出境时都三十多了——不怪我笨,主要还是被时代耽误了。没出去之前我觉得自己人五人六各方面还算靠谱,可是出去的次数越多,就越是发现自己与世界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香港:从学会搭乘电动扶梯开始

一切都得从1998年第一次去香港说起。那一次,我在香港看到不少当时完全无法理解的奇观。

最扎眼的,是满大街书报摊上摆放的色情杂志和内地政治八卦读物,第一眼看到,心跳都加速了。等平静下来四目望去,街上的所有车辆一概干净得跟新车一样,而且车速超快,在九龙那样老而窄的街巷里,人与车都按规矩各行其道,秩序井然。

香港报刊亭(图/财新)

这一景象后来强化了我的一个认识,那就是:一个城市里,道路塞不塞车,跟路宽路窄车多车少没太大关系,守不守规矩才是最重要的。

同样是在香港,在拥挤的地铁和商场里,我见人们在电动扶梯上有序地右立左行,即使是情侣也不会并排挡道。

那时候国内商场的电动扶梯慢慢多起来,广州地铁一号线也开通了,但右立左行的人还不多(其实现在也还不多)。从香港回来后,到如今快二十年了,我无论走到哪里,在任何一台电动扶梯上,再没有站在左边一次。

中环半山扶梯,人们习惯右立左行(图/mafengwo)

现在,我去香港过周末已是稀疏平常,但我回忆当初,还能清楚地记得,我们一行三个同伴并肩走在弥敦道上被人有礼貌地推开时的困惑,记得我们去餐馆吃饭一进门就直接走到空座位旁被劝回到门口,等店家帮我们安排好后再被带入席时的尴尬。万幸的是,这样不靠谱的事情,在越来越多的出境游“教育”之后,再也没有在我身上发生过。


泰国:随时随地看见自己的丑态

像很多人一样,我第一次出国是去泰国。那是2001年。申请签证填表时,填到“你去泰国是否从事贩毒抢劫等活动”那一串问题时我觉得可笑之极:我真想贩毒会告诉你吗?告诉你你会给我签证吗?

填完“否”以后认真琢磨才意识到:这是承诺,说到就要做到,没做到就意味着你不仅违反人家国家的法律,同时也违背了自己的诺言,你是个不诚实的人。填个表,人家却教你怎么做人呢!

第一次去泰国是跟团,每天在酒店用自助早餐时,导游都会说,多吃点,免得午餐团餐东西不够吃饿肚子。结果我和其他团员一样,拼命拿,结果还剩一堆东西吃不完。

我本来就是一个不能把自助餐的餐盘吃得干干净净的人,但我平时看不到自己的吃相有多丑,但那次泰国之行,我的团友成了我的一面镜子,我现在已经都能做到按食量取食。

中国游客曾被爆出在泰国酒店疯狂铲虾,情况或许会有所改善?(图/edushi)


法国:坐一趟飞行等于上了一堂文明堂

2003年,我“经港飞”前往法国。在香港国际机场,候机的乘客几乎没有人把行李放在旁边的空座椅上,而是放在脚边不挡道的地方。我坐在长椅上,后来的人会很有礼貌地指着空位问我:我可以坐这儿吗?得到允许后轻轻坐下。长途飞行中,我的前排回头看了我一眼,微笑示意他要放斜座椅准备休息了,我倍感惊讶,也学着他,向我的后排做了一样的举动。

抵达巴黎戴高乐机场,我正准备急忙起身去取行李、准备快点下机,乘客们却从前往后陆续起身,按先后顺序下飞机,即使有的前排乘客取行李时动作慢一点,后面的乘客也会耐心等着,排队跟进。

虽说后来在国内很多机场,我常常遇到有乘客不打招呼就在我旁边位置上重重坐下,以至于整个人都要被他震翻,虽说我在飞机上更是经常遭遇前排乘客冷不丁放斜座椅靠背的突袭,虽说几乎每一次离开机舱时总会遇到身边乘客火急火燎的推推搡搡,但就是因为那一次法国之旅的长途飞行,我绝对不会允许自己一样粗鲁无礼。

机舱也是学习文明的场所(图/汇图)


欧洲:细节之中透着教养和善意

那一次在法国待了十几天,最让我动心的不是美景,而是很多次在路上我的目光与陌生人的目光相遇时,对方总是会报以微笑;很多次我在公交站台上困惑地查看站牌的时候,总有人保持一米距离、面带微笑轻声问我:May I help you?每一次我在狭窄的老街巷闲逛要过马路的时候,车总是会减速让我先行通过;很多次,在人多的地方,明明是我碰到别人了,对方却一脸歉意地向我道歉。

后来无论在哪里,只要路上不小心与人发生碰撞,不管是谁碰了谁,我都会第一时间跟对方说sorry——后来我知道了一个词,这些都可以称为“都市教养”。

 

那以后我去过很多次欧洲,深感那是一个传统味道很浓,也是最有文化教养的地方,去那里旅行,会很自然受环境影响,养成一些好习惯。

比如,在餐馆吃饭最好看好了菜单再点菜,别让服务员一直在边上站着等你,吃完了稍微收拾一下桌子,不要搞得杯盘狼藉等服务员收拾。去剧场或去音乐厅的时候,尽量穿正式一点,穿没领子的T恤和牛仔裤去音乐厅听莫扎特,多少显得太随便了。去美术馆或博物馆参观时,如果背双肩包且不想寄存的话,一定要朝前背,别用自拍杆和闪光灯拍照,别长时间站在展品正前方,当然,更别大声说话。

去参观一些特殊的景点时记得预约,别大大咧咧地“去了再说”,欧洲很多地方都有参观名额限制,如果不预约就会白跑一趟。预约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契约精神的体现,说走就走听上去很浪漫,但收益不大。

前往人多的景点,卢浮宫、埃菲尔铁塔等,建议提前预约


澳洲:给他人更多方便是一种美德

去澳洲是2004年。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出门基本就靠手里的地图,远没有今天用google map 那么方便,出门担心迷路就打车,花了不少冤枉钱。

一天夜里,我照例上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出租车。但报完地名,司机略作犹豫后跟我商量:旁边的医院可能随时会有人需要用车,前方不到100米处的路口就有一个地铁站,坐两站就能到,边上还有一个公交站,也可以直达,如果不赶时间,建议乘坐地铁或搭公交。他怕我不熟悉,还在地图上给我作了详细的标注。

后来我在国外城市旅行,基本上都是使用公共交通,还得要感谢这位出租司机。相对而言,出租车在欧美的城市里算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如无特殊需要,最好少用,这跟钱多钱少没什么关系。


日本:不给人添麻烦是最高的美德

2007年我第一次去日本。我知道这是一个规矩很多的国家,但我在出机场去抽烟时还是被惊着了:门外露天处可是空旷无比,但十几个人却偏偏要挤在一个封闭的吸烟室里吞云吐雾!原来即使是露天,抽烟也必须在指定的区域抽。即使在街头马路上,也不能边走边抽烟。

一开始我认为这个禁令太苛刻,直到后来有人提醒我才恍然大悟:我喷出的烟雾会让旁边的行人被动吸烟,且我走路时手里烟头的高度,正好是一个小孩眼睛的高度,你很可能会烫伤一个走在你旁边而不知避让的孩子。

日本动漫《绝望先生》里的台词

后来我又去过几次日本,我学会了好些“规则”:即使是在新宿、涩谷这样摩肩擦踵的地方,也不会和路人碰撞,因为我会像大家一样靠左行;真正的队列应该是一字队列而不是在模糊的队形中三三两两地往前涌;如果自己身体不适出门,一定要戴上口罩,在人多的公共场所戴上口罩不是为了防范别人,而是防止自己的不妥会影响到别人;在公交车、地铁车厢、电梯里,把自己的双肩包取下来提在手上,以防止转身时背上的包碰到身边的人,同样不要打电话,因为你说话的声音会影响别人(尤其是在电梯这样幽闭的空间里)。

我孩子告诉我她在鹿儿岛遇到的一件事,公交车上一位年轻人打了一个很短的电话,但当他下车时,身边的一位中年大叔跟随而去,下车后在车站站台上严厉训斥这位年轻人,而年轻人却拼命鞠躬认错。

动漫《绝望先生》里的台词 


台湾:最美的风景不仅仅是人

我第一次去台湾是2008年,一天逛街时我在路边的店里买了一杯珍珠奶茶边走边喝,喝完了满大街硬是找不到垃圾箱,当我在7-11找到垃圾箱并跟店员抱怨台湾的基础公共设施有多么不健全的时候,店员笑着跟我说:我们台湾的街上是不设垃圾箱的,我们倡导自己的垃圾自己带回家处理。

我思考了很久,才想通,满大街到处都是垃圾桶确实不卫生也不好看,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文明人,能够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少给社会添麻烦是一件好事儿,更何况,少制造一点垃圾也算是一种社会美德吧。

台湾垃圾桶很少,仅有的垃圾桶分类做得很好

前年我在台北跨年,近百万人挤在一起看演出看烟火。101大楼的烟火放完后我久久不想离去,而离去时我在现场几乎看不到什么垃圾,而这一年几乎同时,上海的跨年烟花秀却挤死了人。

在台湾街头,我第一次在华语地区遇见那么多热心肠的指路人,那副友善且认真负责的样子,感觉如果不能帮到你就是他的错一样;在台湾的捷运上,我第一次看到车厢给老人或行动不便者留出的爱心位,即使空着,即使车厢里再挤,年轻人也不会去占用;在台湾的电影院里,我第一次看到电影结束放完演职员表人们才陆续起身离场,我想那样做不是为了等彩蛋,而是尽量不要影响别人吧……


美国:在公共场合吵闹是无益的

我第一次去美国是2012年,在迈阿密机场,我遭遇了多年来出国旅行中唯一一次航班延误,那是一个雷雨天,航班延误近七个小时,换了5个登机口。机场工作人员不时出来通报情况并向大家道歉。

我觉得奇怪,为什么印象中伤不起的美国人怎么这么好说话,连个维权的人都没有?这时柜台一阵喧闹,一位亚洲面孔的男子(后来知道是香港人)冲着柜台前的工作人员大声嚷嚷起来,语气很冲:我们到底什么时候能走?为什么别的航班能起飞我们却不行?而工作人员的回答始终是“请不要妨碍我工作,否则我要报警”。最后警察过来,将该男子带到座位上,并告知不能接近工作人员,否则将被带走。

这事儿发生之前,我曾经是个逢延误必闹机的傻逼,但我这次回国后再没有闹过机,因此养成了在机场候机厅阅读的好习惯,甚至有个新观点:时间是航班延误给乘客的最好赔偿,我很多书就是在机场读完的呢。

有没有必要?(图/中国航空)


美国人是文明的老司机

美国是一个相对没那么多规矩的地方,有些地方自由散漫到了离谱的地步,比如在纽约尤其是曼哈顿,行人不走斑马线不看红绿灯随便过马路的情形,看上去连中国一座三四线城市都不如。

但是,仅就我在马路上看到的情形而言,我觉得这个车轮上的国家,其良好的开车习惯,反映出来的,是美国人骨子里的公德心。

比如,马路上的美国人远没有中国人那样擅长见机行事、见缝插针,开车随意变道的很少;除非是穿过路口向其他车辆发出警示,拥堵时再慢也不按喇叭,不是说按了也没用,而是大家似乎有种共识,乱按喇叭催促前车是很没礼貌的。美国人大白天开车也开着近光灯,据说这样可以让行人留意来车减少事故。夏天即使是很热的时候,在车里开着空调的并不多,而且车窗的玻璃上都不贴膜……美国人有很高的公共安全意识。

美国马路秩序严谨(图/马蜂窝)

有一年夏天我在洛杉矶,包了一辆华裔的车去赫斯特古堡玩,开车的时候司机几乎不和我聊天,途中有个他公司的电话打进来,他征得我同意,简短回复了两句就挂了。他跟我说,春节时他回了一次中国大陆的家,出门已经完全不敢开车了。

旅行是一种学习——我这里专指出国出境旅行,在国内旅行能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我出国出境旅行的次数越多,这种体会就越强烈。

出国出境旅行学什么?历史人文,文化艺术,都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文明。文明这个东西,绝不单纯是各有各的特色就够了的,文明一定有好坏之分,去更好的地方,学习更好的文明,然后成为更好的人。

咨询旅游问题,请留言微信公众号平台

·小编将在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

公众号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