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运沈阳 | 首善之城之天聪时代的第一净土

来源: 沈阳市旅游委员会 | 时间:2018-04-03

版权所有:沈阳市旅游委员会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转载使用

首善之城
天聪时代的第一净土

慈恩寺位于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三段,东临万泉河,有万柳塘公园、带状公园环绕。相传寺庙始建于唐朝,但无从考据。目前可考的是重建于后金天聪二年(1628),寺内碑文有载天聪二年复兴古刹云云。

寺庙初建,规模较小,及至清顺治元年(1644),建成大殿、韦驮殿、两廊,规模开始扩大。此间,慈恩寺不仅规模得到扩大,其影响也得以扩大。这是因为慈恩寺来了一位颇有作为的和尚。

清顺治五年(1648)春末夏初,从京都押到盛京一个南方和尚,是名钦犯,和尚法号函可,字祖心,号剩人,广东博罗人,是明末礼部尚书韩日缵之子。早年考中秀才,在29岁时因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便去罗浮山出家为僧。有一次他在南京印刷藏经,正赶上清军南下,目睹那些曾经作威作福的明朝达官贵人非逃即降,人民深受战乱之苦,他痛心疾首,遂写了《再变记》一书,记述了清军进犯南京的实况。不料当他出城返寺时,此书被清兵搜出,遂成一桩要案,剩人和尚因此被押在京师受审,后来被流放到盛京,敕住慈恩寺。

在流放盛京的途中,他很快地与一些同被流放的人成为朋友,还同一些文人儒士交游谈心,地方名流和部分官员也都愿与他交往。后来,清廷对他的监视有所放松,他每年都去千山,游览寺庙、采风、创作。在他的带领下,文人们常在一起吟诗作赋,相互唱和,顺治七年(1650),剩人和尚组织成立了沈阳最早的文学团体——冰天诗社。

剩人和尚不光读书会友,还救困扶危,在百姓中声誉甚高。有一年盛京从春到夏,天旱无雨,城内外瘟疫四起,死亡人数众多,大街小巷一片萧疏,剩人和尚痛心疾首,率全寺僧人去郊外采摘草药,诸家施送,劝人饮服,使许多病人转危为安,被大家所称赞。剩人和尚还在盛京许多寺庙中宣扬佛法,被奉为辽沈地区佛教的开山祖师。顺治十七年(1660),剩人和尚坐化于沈阳,终年49岁。众弟子将其遗体迁往千山,在璎珞峰西麓修建了剩人禅师塔。十几年间,他在沈阳留下了《千山诗集》和《剩人禅师语录》两部著作。可以说,正是函可的到来,使得慈恩寺一改往日冷清的面貌,光彩大增。

顺治以后,慈恩寺年久失修,渐至荒废。光绪二十六年(1900),戒住北京圆广寺的沙霁和尚来到沈阳,与千山中会寺法安和尚商议在沈阳筹建丛林(有戒单的正式和尚都可留住的寺庙),此想法得到魁星楼录司张深海的支持,在其建议下,慈恩寺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与扩建。为此,沙霁和尚四处化缘,多方努力,历时18年先后建山门、天王殿、配殿、钟鼓楼、禅堂、念佛堂、两廊、比丘坛。 1919年最后建成大雄宝殿。1927年,沙霁和尚圆寂,被尊为慈恩寺一代开山祖师。1934年,慈恩寺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戒坛,历时50多天,先后有800多人受戒。慈恩寺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佛教“十方丛林”。

慈恩寺著名,一是因为这里住过和尚函可,二是因为这里有沈阳最大的藏经楼。因此,慈恩寺的和尚在当地被尊视为佛学造诣最深。谁能请这里的和尚诵经作法,那不仅仅是地位权势的象征,而且也显示出施主对于佛家经典的理解和修养。

慈恩寺的藏经楼,两层硬山前廊式建筑,面阔七间。其规模和样式与传统的藏书楼几无二致。藏经楼内,收藏明万历藏经724函,清雍正藏经724函,清光绪藏经728函。藏经包括经、律、论三部分。其中光绪朝的藏经是御赐的,比另两部藏经多四函,属论部。慈恩寺的藏经在沈阳佛教界数量最多,版本最为完整,弥足珍贵。由于慈恩寺的藏经楼大、书多,外地的僧人常来此住读,成为沈阳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

1949年以来,慈恩寺一直为省、市佛教协会所在地,殿堂经过多次维修。1985年被列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沈阳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慈恩寺是沈阳最大的佛寺,有“十方丛林”之称。

公众号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