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民族乡旅游信息
- 盐井到底是怎么回事,有多深,古人是怎样凿的?查看详情…
- 盐井又称盐矿,是食盐的生产源头之一,一般多指内陆地区的盐矿。号称“川东门户”的万县(今重庆万州),湖北省潜江县,四川省的自贡,其石盐储量都十分丰富。...
- 详情回答:盐井到底是怎么回事,有多深,古人是怎样凿的?隐藏详情
- 盐井又称盐矿,是食盐的生产源头之一,一般多指内陆地区的盐矿。号称“川东门户”的万县(今重庆万州),湖北省潜江县,四川省的自贡,其石盐储量都十分丰富。 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已经凿到三十丈深,唐时陵井深八十丈。 四川盐井的掘凿是战国时期李冰首创的。他成功地组织人民“穿广都盐井”、“盐溉”。这些盐井、盐溉属于大口浅井的雏形。东汉是中国大口浅井型盐井蓬勃发展的时期,不但能开采自然盐泉、盐岩所标示的地下盐卤,而且能开采没有自然盐泉标示的地下盐卤。
- 我与盐井2006-10-22 21:53盐井是一口井吗? “盐井当然是一口井。” 你说对了。那么,盐井跟普通的水井是不是一个样儿呢? “当然不一样,”你会说,“水井里的水是淡的,盐井里的水是咸的,里面含得有盐。” 就只有这么个区别吗? 这样一问,你就迟疑起来了。水井谁没有见过。盐井既然也是一口井,跟水井会有什么不同吗? 不同的地方多着哩,且听我慢慢道来。 水井大多在露天,盐井却全在屋子里。水井的井口有洗澡盆那么大,盐井的却只有汤碗口粗细。水井,浅的六七米,深的有一二十米。盐井却深得惊人,最浅的也有300来米深。深的呢?翻上一两番,竟有近千米呢。 “有这么深?” 就有这么深,深还不希奇。值得诧异的是那近千米深的井,全是人工凿成的。 “汤碗口粗细的井,人怎么能钻得进去呢?” 是呀,人钻不进去,却要凿得那么深。这还不值得诧异吗? 最早的那口盐井 话总得从头说起。假如咱们决意要凿一口盐井,那么得先请一位凿盐井的老内行来选定一个开凿地点。老内行会告诉咱们:盐井该凿在哪里,打哪儿凿下去,才会得到盐水。 “那位老内行的眼睛,竟能看透近千米深的地府?” 谁晓得他看得透看不透。那些人就像看坟地的阴阳先生那么神秘。他到盐井多的地方,看定一个地点,拔掉地面的草,抓一把土送到鼻尖上嗅一嗅,像那么回事儿似的点两下头:“好,这儿就是,打这儿凿下去,包管没有错。” “真有这么准吗?” 谁知道呢!凿下去有没有盐水,盐水多不多,还得看咱们的运气。不过我想,只要盐井多的地方,地底下总多少有点儿盐水。 “依你这样说,最早的那口盐井,地点是怎么选定的呢?” 这个问题我也想过。可是越想越糊涂。据说汲井水熬盐的方法是秦朝李冰发明的。传说不足全信,可是我们至少可以认定,在2350年以前,四川已经开凿盐井了。在汉朝留下来的墓砖上,就有汲水熬盐的图像。 “哪时候的人怎样会知道上千米深的地底下有盐水呢?怎样会知道该从哪儿凿下去才会得到盐水呢?” 别打破砂锅问到底了。盐井的地点既经选定,咱们就把凿井的工人请来,挑个好日子开工动土吧。 这才是开头儿 工人先把地面的浮泥挖开,跟凿水井一样,掘成个大坑。掘不到多深,泥层就到了底,下面是石块。石工便下坑底去,继续往下凿。“再往下凿会见水吗?” 当然有水,还有挖下来的泥土,凿下来的石屑。坑浅的时候,水,泥土,石屑,全用人工担出来。挖深了,就在坑口安个轮轴,还是用人工,把水和泥土石屑,一古脑儿提出来。 “这不是很简单吗?工人尽管往下凿,凿下来的东西尽管往外提,不就越凿越深了吗?” 事情可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凿到10米多深,坑口就很容易坍塌。一坍塌不但前功尽弃,还会伤人。为了预防坍塌,凿到10米以下,就要用一个一个石圈垒起来,挡住周围的泥土和不十分坚固的岩石。 石圈是用3米来见方的石块凿成的。从10米来深的坑底,一个个往上垒。两个石圈之间还要涂上石灰,使它非常密贴,不让圈外的淡水流到井里来。石圈垒上10来个,就跟地面齐平了。 “石圈的窟窿有多粗呢?” 只有大汤碗那么粗细。就是说,直径30厘米左右。石圈一垒好,才挖的深坑便成了一口直径30厘米左右的井了。 “不是还要往深里挖吗?” 当然还要往下挖,上千米的深井,才开了个头呢。 “井口只有大汤碗口粗细,再要往深里挖,教工人怎么能钻下去呢?” 工人不再下井了,他们在地面上工作。 “他们用机器吗?” 他们没有——不,我说错了,他们用钻机。我先带你去看一看那些古怪的钻头和钻机。 大钻头和大钻机 “这是什么呀!莫不是大人国里的兵器?” 倒真有点儿像古代的兵器,不但刀、枪、剑、戟,样样俱全,有的还带着倒钩,有的旋成了麻花。你别瞧它们长满了锈,质地倒是纯钢的。木柄用的是最结实的青杠。最长的跟张飞的丈八蛇矛相仿佛,最重的比关云长的青龙堰月刀重上两倍。 “难道这些都是钻头?” 你说对了,这些都是钻头,有200多种不同的式样。钻机是一个极大极大的转轮,工人们管它叫“大盘车”。 “那盘车到底有多大?” 盘车是用牛拖着转的,直径为5~7米。盘车的轴直立在地上,有近3米高。也有用人踩的,比较小一点儿,直径不到3米,盘车的轴横搁在架子上,有2米光景宽。 石圈垒好了,工人就把大盘车架在井口边。这盘车的功用,和普通水井上的辘轳没有两样。往后汲取盐水,全仗着它;眼前要往下挖井,也全仗着它。 “我想,还得用绳子。” 对了,要用绳子,用一条奇怪的绳子。他们把很粗的楠竹划成7厘米左右宽的蔑片,又把蔑片一条条的接起来,用芒麻扎紧,需要多长,他们就做多长的绳子。 舂了一下又一下 工人把蔑片绳子绕在盘车上,又在那200多件钻头中选一件最合用的,用主麻绑在蔑片绳子的另一端,把它慢慢地从石圈中垂下去,直垂到底。 于是,工人一来一往地推动盘车,蔑片绳子就一提一放,钻头就一下又一下地往下凿。 “那些铁器又没有锋口,怎么凿得碎石块呢?” 是呀。实际上不是凿,只是一下又一下地舂。我不是说过钻头都非常重吗?就凭那重量把岩石给舂碎。 “舂下来的石屑,又怎样取出来呢?” 地下多少有点儿水,石屑跟水和成了泥浆,像以后汲盐水一样,把它汲出来就是啦。 “就这样一下一下地舂,直舂到上千米深吗?” 可不是?凿到100米左右深,还得下木竹。因为浅处的岩石质地不很坚固,有很多裂缝,淡水会从裂缝渗进井里来,非用木竹把水挡住不可。100米以下,岩石几乎是整块的,并且很坚硬,不会有淡水渗进来了,也就不用木竹了。因此,一凿到深处的坚硬的岩石,就得在上层下木竹。 “什么叫木竹?到底是木材还是竹竿?” 是用木材做成的竹竿似的圆筒,常用的是长得笔直的青杠或柏木。先把木材剖为两半,挖空中心,再合拢来,用苎麻扎紧,外边敷满了桐油石灰,那模样不就像个竹筒了吗?长筒的内径不到33厘米。每一段长筒的两头都有密切的榫头,好一段一段地连接起来。接榫的地方也要嵌桐油石灰。接好的木竹长简从石圈里放下去,下端与坚硬的岩石相接,上端就连着石圈,这就挡住了井外的淡水。过后,木竹常会损坏,盐工说“井漏了”,得把损坏的木竹抽起来,换上新的。 下了木竹,又照旧往下凿,一下又一下,就这样,5年,10年,15年,20年……直凿到井底冒出盐水来。 “到底要凿多久呢?” 那得凭运气——凿井的工人全这么说。 没有底儿的水桶 井底冒出盐水来了。可是井那么深,你想,用什么方法才能把井底的盐水汲起来?“那很简单,用个水桶……” 你忘记了,井口只有大汤碗口粗细,一般的水桶是下不去的。从盐井里汲水,有一种专用的水桶。那水桶又细又长,是用两根到四根打通了节的粗竹竿连起来做成的。更奇怪的是,那么长的水桶竟没有底儿。“没有底儿,那怎么盛得住水呢?” 在那长水桶的下端,里面有一块牛皮做的圆形的活板。水桶到了井底,插进了盐水里,盐水把活板冲开,就进到水桶里。等到水桶往上提的时候,桶里的盐水压住了活板,就不会流出来了。等到水桶提到了地面上,用不着把它横过来,只要用个铁钩把活板向上一顶,盐水就哗哗地流到水槽里去了。 “这方法真巧妙。” 是的,水桶这样长,如果横过来倒水,那就太费事了。盐井越深,用的水桶越长,有一二十米长的,每次能汲起盐水一担以上。浅的盐井,用的水桶比较短些,每次也能汲起半担多。 “水桶这样长,要扶住了不让它倒下来,可不太容易。” 所以每个盐井上都搭着个很高的木架子。木架子中央绑着个又细又长的蔑笼。水桶从井里升起来,上端穿进那蔑笼里,就不会倒下来了。到了盐井集中的地方,咱们看见高高的木架子像密密的森林一样,每个木架子下面便是一口盐井。 把水桶绞起来 把水桶绞起来,也用蔑片绳子,也用盘车。 深的盐井,盘车的轴是直立的,用牛拉着转,每架盘车用一条牛,两条牛,三条牛。牛拉着盘车尽转圈子,得转上四五十圈,才能把一桶盐水从井底绞到地面上。 浅的盐井,盘车的轴是横架着的,得用人踩。或者钻到盘车里面,像小白鼠踩转轮似的踩着盘车转。 盘车和盐井全在屋子里面。所以生产不受天气的影响。 盐水汲了起来,就可以熬盐了。有些盐井离熬盐的厂家比较远,通常用连续的竹管把盐水输送到盐灶里去。 昼夜不熄的火 “盐水就这样直接流到锅子里去了吗?” 你弄错了。“盐灶”是熬盐的厂家,大家都是这么叫的。从井里汲起来的盐水又黄又浊,得澄清过滤之后,才能放到锅子里去熬。 锅子下面的火是昼夜不熄的,烧煤或者烧柴。工人不断地把燃料送进灶门去。熊熊的火光照亮了工人的脸。灶面上是成排的锅子,锅子里的盐水浓淡各不相同。弥漫的水蒸气充满了整个屋子。工人把盐水从淡的那日锅里自到浓的那口锅里,还不断地搅动锅里的盐水。等到水分逐渐地蒸发干了,浓的盐水锅里就结成一颗颗洁白的盐。 “要熬多久水分才蒸发干?” 这可没有一定。盐水本身有浓有淡,差别很大。锅子也有大有小。至少要熬一天一夜,才出一次盐。那口盐水最浓的锅里,水分几乎蒸发于了,结成了雪白的盐粒。工人把盐铲出来,放在蔑篓里,再泼上几瓢清水。 “泼上清水,盐不会溶掉吗?” 盐才不溶呢。盐里面含着很多杂质,有氯化镁,有氯化钙,这些杂质比盐容易溶,泼上清水,这些杂质就溶在水里了,把水漉干了,就成为“雪花盐”。把雪花盐放在模子里,舂结实了,成为砖头那样一块一块的,就是“砖盐”。 “你说的不是巴盐吗?” 砖盐不是巴盐。巴盐的熬法稍有不同,至少要熬上两三天才出盐。火也是昼夜不断地烧。锅里的水渐渐蒸发,就随时加添盐水,让盐从锅底慢慢地凝结起来,越结越厚。直到最后,整锅结成一大块,铲下来就是巴盐了。 “哪种盐好呢?” 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巴盐水分少,容易搬运,可是杂质较多。花盐和砖盐水分较多,可是比较纯净。花盐要装了篓子才可以搬运,砖盐搬运起来跟巴盐一样方便。川藏云贵地区山路崎岖,运输问题是非考虑不可的。 一切急需改进 “你说的都是实情?” 怎么不是实情呢?你这样问,一定觉得我说的太离奇了,不像20世纪现代的事。但是,四川的盐井确实是这个样子,跟2000年前相比,可能没有什么差别,真是太古老了。单说凿一口盐井,就得花上一二十年的功夫,咱们可没有这份耐性等待。汲盐水还用牛力,用人力,为什么不改用机器呢?熬盐最大的本钱是燃料。怎样节省燃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这样说来,一切正待改进。” 我也这样看,一切急需改进。
- 盐井又称盐矿,是食盐的生产源头之一,一般多指内陆地区的盐矿。号称“川东门户”的万县(今重庆万州),湖北省潜江县,四川省的自贡,其石盐储量都十分丰富。 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已经凿到三十丈深,唐时陵井深八十丈。 四川盐井的掘凿是战国时期李冰首创的
- 盐井是人工开凿的。 人工开凿在《天工开物》就有记载,《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盐井历史悠久,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时候就有盐田,传说在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所以很出名。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争夺盐井食盐而发生的交战,叫“羌岭之战”。 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后期,纳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盐田给了纳西王子友拉,一直到现在还都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制盐生产方式。 由于盐井地区地壳上升过程中形成的褶皱带和大断层,而这一地层正好是含盐地层,断裂带流出的温泉水溶解着含盐地层,源源不断地喷涌出富含盐分的卤水,于是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盐井。 扩展资料: 千年盐井全称“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位于滇藏线上,横断山区澜沧江东岸芒康县和德钦县之间,东有金沙江,西有澜沧江,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距离西藏芒康县城115公里,距离云南德钦县城100公里。 盐井是西藏一个神奇的地方,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现在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 每年春季,澜沧江边冒出的是一年中最好的卤水,此时来盐井,可以看到盐井妇女在盐田的劳作,以及晒盐的景象。此时正是澜沧江两岸桃花陆续开放的时节,产出的盐品质上佳,称为“桃花盐”。 澜沧江边卤水资源及其丰富,分布着数十口热气腾腾的天然盐井,每年春季,澜沧江边冒出的是一年中最好的卤水。通过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卤水(天然形成或盐矿注品后生成),制成的盐就叫井盐,生产井盐的竖井就要盐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盐井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工开物
- 芒康县城的海拔有多高?查看详情…
- 芒康县城的平均海拔4317米。简介:芒康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昌都市的最东部,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汇处。位于东经98°00′-99°05′,北纬28°37′-30°20′之间...
- 详情回答:芒康县城的海拔有多高?隐藏详情
- 芒康县城的平均海拔4317米。 简介: 芒康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昌都市的最东部,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汇处。位于东经98°00′-99°05′,北纬28°37′-30°20′之间。东与四川省巴塘县,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毗邻,西与左贡县接壤,北与贡觉、察雅县相接。 芒康藏语意为"善妙地域",2014年,芒康县总面积11431平方公里 ,辖2镇14乡(含一个民族乡)。芒康县总人口73155人(2000年),芒康县生产总值完成51154.45万元(2012年上半年)。 主要旅游景点有茶马古道、芒康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莽错风景区和尼果寺等。
- 西藏纳西族的简介查看详情…
-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现有...
- 详情回答:西藏纳西族的简介隐藏详情
- 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境内居住的纳西族人,历来靠澜沧江两岸的盐田养家糊口,如今,盐田所得早已不是纳西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到外地工作、做生意或打工成了大多数纳西族人的选择。 早在数百年前,少数纳西族人便从云南迁居到现在的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境内。据统计,目前有1300多名纳西族人定居在紧依澜沧江的芒康县纳西乡。江边卤水资源丰富,自唐朝开始,便有历史记载人们在江两岸盐田上晒盐。而纳西族人移居此地后也一直靠这些盐田养家糊口。许多年以来,汹涌的澜沧江一年中总有那么几个月要淹没江边的盐井;老天也时不时地要把大雨倾泄在盐田上。“天意怜民苦,随风并日煎。”这是古人对纳西人昔日生活的写照。 然而,如今的纳西人生活已是另一番景象。居住在纳西乡上盐井村的纳西族人洛桑顿珠,早就不用为担心盐田的收获而天天看老天爷的脸色了。生意积攒下来的钱,已经让他盖起了全村最大的房子。 走进他的三层大宅,许多农村还常见的人畜混居场景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客厅与电视、音响、冰柜等现代化家电。二层的五个房间则足以容纳他家里人甚至来访的亲朋好友。走到顶层,一个精美的大佛堂又让这个现代化新家保留了一点古老的韵味。 据悉,在纳西族人集中的上盐井村,村里与附近地区共有5所小学和一所初中,青少年在学率高达95%。眺望整个纳西人的村落,看到的都是一幢幢整洁的大房子和平整的街道。 然而,县里尽管至今还保留有2700块盐田,但每年的盐产量仅有120万吨,而一吨盐的价格也就1元钱,更何况如今市场上准许卖的都是加碘食盐,这种只经过原始加工的粗盐只能卖给喂牲口的人。因此,盐田的所得早已不是纳西人的主要收入来源。纳西乡党委书记扎西达瓦说,村里的原始盐业生产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但村民们多年来积累的良好教育基础,使这里七成纳西人到外地上学、工作、做生意或打工。 “来这里的游客可能会对古盐田充满好奇,但这种晒盐的劳作确实已经渐渐淡出了纳西族人的生活。这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扎西达瓦说。
-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现有人口为324679人。
- 纳西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处的丽江及其毗邻地区,云南省为纳西族主要分布省份。中国(中国大陆)有纳西族总人口309,477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27大民族,其中云南295,464人,占纳西族人口的95.5%,其余省市区均有分布。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的一支,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公元25-220年)末年,该地区有“摩沙夷”活动。唐代,纳西族先民分布记录较详细,据《蛮书》所记,西至金沙江河谷、巨甸以北“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均在今丽江地区)”东至雅砻江流域“昆池(今盐源)等川”,都是“磨些蛮”所居之地。元明时代,由于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崛起,不断向外扩张,纳西族活动地域更为广阔,东北部可能到了今四川省康定及以南贡嘎岭一带,北到今巴塘、理塘和昌都,西到怒江流域。清雍正元年(1723年)木氏土司改土归流后,西北部藏族土司实力南移,纳西族土司式微,加之大批彝族西迁入雅砻江流域,人数就逐渐减少。 云南省为纳西族主要聚居地,有纳西族295,464人(2000年人口普查),占纳西族人口的95.5%。除云南外,四川和西藏均有纳西族聚居地,四川有纳西族8,725人,占2.8%,西藏有1,223人,占0.4%;其余28个省份均有分布,共有4,065人,占1.3%。纳西族集中分布地为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聚居区纳西族自治地方: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乡: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大安彝族纳西族乡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乡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
城市信息
纳西民族乡经纬度 |
|
经度:98.620760285324 |
纬度:29.6203185543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