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西肯乡旅游信息
- 黄豆的详细资料????查看详情…
- 大豆起源于中国,从中国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以证明。汉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3年...北到黑龙江省的塔河县依西肯乡,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南到广东省的韶关,西到甘肃...
- 详情回答:黄豆的详细资料????隐藏详情
- [编辑本段]大豆 拉丁语学名:glycine max(l.) merr. 英语名字: soybean [编辑本段]科 属 域 : 真核域 界 : 植物界 门 : 被子植物门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目 : 豆目 科 : 蝶形花亚科属 : 大豆属种 : 大豆 [编辑本段]分布及生长特点 根据中国大豆气候区划,除了热量不足的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和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又无灌溉条件的地区以外,一般均有大豆种植。我国大豆的集中产区在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三角洲和江汉平原。根据大豆品种特性和耕作制度的不同,我国大豆生产分为五个主要产区: 一、东北三省为主的春大豆区 二、黄淮流域的夏大豆区 三、长江流域的春、夏大豆区 四、江南各省南部的秋作大豆区 五、两广、云南南部的大豆多熟区 其中,东北春播大豆和黄淮海夏播大豆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两个地区 产区名称 地理位置 生长季 生长季≥0℃积温 栽培制度 东北春播大豆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 140天左右 2700~2850℃ 一年一熟,春播秋收 黄淮海夏播大豆区 天津、北京、石家庄一线以南,山东、河南大部分地区,江苏、安徽的北部,山西西南部、陕西的关中和甘肃南部 90~100天 2600~2800℃ 一年两熟 [编辑本段]原料介绍 大豆为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中国古称菽,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的豆科植物;说到大豆,一般都指其种子而言。根据大豆的种皮颜色和粒形分为五类: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他大豆(种皮为褐色、棕色、赤色等单一颜色的大豆)、饲料豆(一般籽粒较小,呈扁长椭圆形,两片子叶上有凹陷圆点,种皮略有光泽或无光泽)。我国自古栽培,至今已有5000年的种植史。现在全国普遍种植,在东北、华北、陕、川及长江下游地区均有出产,以长江流域及西南栽培较多,以东北大豆质量最优。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传播出去的。由于它的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的牛乳”等,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最受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用。 大豆发酵制品,包括豆豉、豆汁、黄酱及各种腐乳等,都是用大豆或大豆制品接种霉菌发酵后制成的。大豆及其制品经微生物作用后,消除了抑制营养的因子,产生多种具有香味的物质,因而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维生素b12的含量。 [编辑本段]营养分析 1.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2. 防止血管硬化:黄豆中的卵磷脂可除掉附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护心脏。大豆中的卵磷脂还具有防止肝脏内积存过多脂肪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防治因肥胖而引起的脂肪肝; 3. 通导大便:大豆中含有的可溶性纤维,既可通便,又能降低胆固醇含量; 4. 降糖、降脂:大豆中含有一种抑制胰酶的物质,对糖尿病有治疗作用。大豆所含的皂甙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同时,可抑制体重增加; 5. 大豆异黄酮是一种结构与雌激素相似,具有雌激素活性的植物性雌激素,能够减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延迟女性细胞衰老、使皮肤保持弹性、养颜、减少骨丢失,促进骨生成、降血脂等。 6.虽然大豆的营养丰富,但婴儿不能只喝豆浆,因为它并不含有所有人体需要的蛋白质,也没有钙。 [编辑本段]相关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大豆是更年期妇女、糖尿病和心血管病患者的理想食品;脑力工作者和减肥的朋友也很适合; 2. 大豆在消化吸收过程中会产生过多的气体造成胀肚,故消化功能不良、有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人应尽量少食; 3. 患有严重肝病、肾病、痛风、消化性溃疡、低碘者应禁食;患疮痘期间不宜吃黄豆及其制品。 4. 大豆中的优质蛋白质,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 [编辑本段]制作指导 1. 用大豆制作的食品种类繁多,可用来制作主食、糕点、小吃等。将大豆磨成粉,与米粉掺和后可制作团子及糕饼等,也可作为加工各种豆制品的原料,如豆浆、豆腐皮、腐竹、豆腐、豆干、百叶、豆芽等,既可供食用,又可以炸油; 2. 生大豆含有不利健康的抗胰蛋白酶和凝血酶,所以大豆不宜生食,夹生黄豆也不宜吃,不宜干炒食用; 3. 黄豆通常有一种豆腥味,很多人不喜欢。如在炒黄豆时,滴几滴黄酒,再放入少许盐,这样豆腥味会少得多,或者,在炒黄豆之前用凉盐水洗一下,也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4. 食用时宜高温煮烂,不宜食用过多,以碍消化而致腹胀。 [编辑本段]食疗作用 大豆味甘、性平,入脾、大肠经; 具有健脾宽中,润燥消水、清热解毒、益气的功效; 主治疳积泻痢、腹胀羸瘦、妊娠中毒、疮痈肿毒、外伤出血等。黄豆还能抗菌消炎,对咽炎、结膜炎、口腔炎、菌痢、肠炎有效。 [编辑本段]相关历史 大豆起源于中国,从中国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以证明。汉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3年)编的《史记》中,头一篇《五帝本纪》中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鞠五种,抚万民,庆四方。”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十七》中写道:“铺至下铺,为菽”,由此可见轩辕黄帝时已种菽。”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谈到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指出:“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卜慕华指出:“以我国而言,公元前1000年以前殷商时代有了甲骨文,当然记载得非常有限。在农作物方面,辨别出有黍、稷、豆、麦、稻、桑等,是当时人民主要依以为生的作物。”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一中指出:“大豆生于槐。出于沮石之峪中。九十日华。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卯。” [编辑本段]备注 1. 应用于手足抽筋疼痛:黄豆100克,细米糠60克,加水煎至黄豆熟烂,一天分2次吃; 2. 应用于烧烫伤:治疗期间每天用黄豆适量煮汁服,可加快治愈,愈后无疤痕。 3. 美国从事转基因农产品与人体健康研究的人士发现,吃豆奶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引发甲状腺和生殖系统疾病的风险系数增大。据美国专门机构研究,这与婴儿对大豆中的植物雌激素的反应与成人完全不同有关,所以不要让婴儿多喝豆奶。
- 栽培大豆学名为Giycine max(L)Merrill,别名:黄豆(包括青豆、黑豆、紫豆和斑茶豆等)。起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各国学者所公认的。Herbert在《美国大百科全书》中指出:“中国古文献认为,在有文献记载以前,大豆便因营养值高而被广泛地栽培。同时在公元前2000年大豆便被看作是最重要的豆科植物”。Cuzin在《苏联大百科全书》“大豆”条目中写道:“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在5000年前就开始栽培植物。并由中国向南部及东南亚各国传播,以后于18世纪到欧洲。”Vailov主张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论,认为:“大豆原产于中国,是中国起源中心的栽培植物。”Morse在考察大豆的古代历史时说:“有关这种植物的最早文字记栽是在《本草纲目》里,书里记载了神农氏在公元前2838年描述中国耕种这种作物的情况。在以后的记载里也反复提到了大豆,而且被当作最重要的豆科栽培作物,也是五谷(水稻、大豆、小麦、大麦、粟——中国文明社会赖以生存所必需的食物)之一。”Hymowitz认为“大豆于公无前11世纪左右首先出现于中国华北的东部。中国东北很可能是第二个大豆的基因中心(多样性中心),而且在这个地区,野生大豆(G.soja)与栽培大豆(G.max)有最大的机会进行混杂和杂交,从而产生了半野生大豆(G.gracilis)。”Fukuda认为,中国东北是大豆起源中心。他的根据:一是半野生大豆在中国东北分布极广,而在中国其他地方则不多见;二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大豆品种很多;三是这些品种中有很多明显地具有原始性状。Nagata提出,大豆起源于中国,大概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地区。他根据野生大豆的分布,确立了他的结论,认为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祖先。 我国学者对栽培大豆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吕世霖(1977)认为,远自商代(公元前1800年前102年)中国即开始栽培大豆。马育华和张戡(1983)认为,大豆起源并驯化于中国。中国栽培大豆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大豆是中国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关于起源地点,1974年王金陵、孟庆嘉、祝其昌,在分析了中国南至湖南衡阳,北至黑龙江北部的野生大豆的光周期特性后,发现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野生大豆,在原始性状短光照性方面最强。因而认为,我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应是大豆起源的中心。这个地区的大豆,因短光照性较弱的早熟性变异,大豆的品种类型和变异,而且农业历史又极悠久,因此,北方地区的大豆,也可能是从当地野生大豆经定向选择而来的。这样,大豆在我国的起源地便是多中心了。吕世霖(1977)认为,大豆在我国的起源是多中心的。根据有二:一是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文化发达较早并有关于种植大豆文字记载的地区;二是野生大豆普遍存在,而各地的野生大豆的短日程度不同,栽培大豆的短日照性差异又很大,这恰好说明起源是多中心的。许占友(1999)等通过SSR标记研究表明,山西省是大豆的起源中心之一。
- 大豆起源于中国,从中国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以证明。汉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3年)编的《史记》中,头一篇《五帝本纪》中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鞠五种,抚万民,庆四方。”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十七》中写道:“铺至下铺,为菽”,由此可见轩辕黄帝时已种菽。”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谈到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指出:“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卜慕华指出:“以我国而言,公元前1000年以前殷商时代有了甲骨文,当然记载得非常有限。在农作物方面,辨别出有黍、稷、豆、麦、稻、桑等,是当时人民主要依以为生的作物。”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一中指出:“大豆生于槐。出于沮石之峪中。九十日华。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卯。”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诗经》收有西周时代的诗歌300余首。其中多次提到菽。由《诗经》来看,我国栽培大豆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描叙夏商时代之作《夏小正》中指出:“五月参见初昏大火中,大火者心也,心中种黍菽时也。” 从上述文献可见,我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从《诗经》来看,我国栽培大豆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从《史记·五帝本纪》来看已有4500余年历史。 从出土文物可以证明,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我国考古工作者1959年于山西省侯马县发现大豆粒多颗,现存于北京自然博物馆植物列室中。根据14C测定,距今已有2300年,系战国时代遗物,黄色豆粒,百粒重约18~20克。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大豆出土文物。它直接证明当时已有大豆种植。 1953年于洛阳烧沟汉墓中出土的2000年前的陶制粮仓上,有用朱砂写的“大豆万石”字样。 杨直民等(1980)指出:“近年长沙出土的西汉初年马王堆墓葬中,发现有水稻、小麦、大麦、粟、黍、大豆、赤豆、大麻子。” 从中国现有出土的粟稻文物也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国就有农业。距今七八千年或5000年之间,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代的氏话公社,比其他地区发展得较早和较快一些。在北方主要种植耐旱而自生力较强粟类作物。古代称为稷。在磁山遗址(河北省武安磁山文化)的窖穴里发现有成堆的腐朽粮食,属于粟类作物。在半坡和其他仰韶文化遗址的窖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有粟和粟的皮壳。作为斐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典型器物的石磨盘和磨棒,就是用以碾去粟的皮壳作为粮食加工的工具。粟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浙江省余姚县钱塘江口以南的河姆渡遗址下层,发现有大量金黄色的稻谷,还有带叶的稻茎,经鉴定是人工栽培的稻,这说明黄河、长江中下游栽培稻谷已有7000年的历史。由此可见,我国粟稻栽培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根据这些出土文物说明黄帝时五种中有大豆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国大豆品种类型极为丰富。各种大豆品种资源在七八千份以上,远非其他国家所能比。大豆类型在生育期、种皮色、籽粒大小、抗病性、抗虫性以及其他抗性、品质、适应性等方面差异很大,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大豆品种基因库。 从野生大豆分布也可以证明大豆原产于中国。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中国各地对野生大豆进行的考察和研究表明,野生大豆在中国分布很广泛。北到黑龙江省的塔河县依西肯乡,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南到广东省的韶关,西到甘肃、宁夏一带均有野生大豆分布,而且类型丰富。在中原地区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分布很广泛。而野生大豆类型如此丰富是其他国家所不及的。 根据古代文献、考古文物、栽培大豆品种资源和野生大豆的分布,证明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数千年前。据《诗经·豳风》描述,至少有3000年。据《史记》记载,4500余年前中国就开始种植大豆,最早栽培大豆的地区在黄河中游,如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或长江中下游。
- 急问:虾皮和黄豆不可以同吃,那么,豆腐皮可以和黄豆一起吃吗? ...查看详情…
- 当然可以了,要知道豆腐皮就是用黄豆做的呀
- 详情回答:急问:虾皮和黄豆不可以同吃,那么,豆腐皮可以和黄豆一起吃吗? ...隐藏详情
- 当然可以,为什么不能,豆腐皮不就是黄豆做的吗?
- 当然可以了,要知道豆腐皮就是用黄豆做的呀
- 当然是可以一起吃的了! 黄豆 栽培大豆学名为Giycine max(L)Merrill,别名:黄豆(包括青豆、黑豆、紫豆和斑茶豆等)。起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各国学者所公认的。Herbert在《美国大百科全书》中指出:“中国古文献认为,在有文献记载以前,大豆便因营养值高而被广泛地栽培。同时在公元前2000年大豆便被看作是最重要的豆科植物”。Cuzin在《苏联大百科全书》“大豆”条目中写道:“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在5000年前就开始栽培植物。并由中国向南部及东南亚各国传播,以后于18世纪到欧洲。”Vailov主张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论,认为:“大豆原产于中国,是中国起源中心的栽培植物。”Morse在考察大豆的古代历史时说:“有关这种植物的最早文字记栽是在《本草纲目》里,书里记载了神农氏在公元前2838年描述中国耕种这种作物的情况。在以后的记载里也反复提到了大豆,而且被当作最重要的豆科栽培作物,也是五谷(水稻、大豆、小麦、大麦、粟——中国文明社会赖以生存所必需的食物)之一。”Hymowitz认为“大豆于公无前11世纪左右首先出现于中国华北的东部。中国东北很可能是第二个大豆的基因中心(多样性中心),而且在这个地区,野生大豆(G.soja)与栽培大豆(G.max)有最大的机会进行混杂和杂交,从而产生了半野生大豆(G.gracilis)。”Fukuda认为,中国东北是大豆起源中心。他的根据:一是半野生大豆在中国东北分布极广,而在中国其他地方则不多见;二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大豆品种很多;三是这些品种中有很多明显地具有原始性状。Nagata提出,大豆起源于中国,大概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地区。他根据野生大豆的分布,确立了他的结论,认为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祖先。 我国学者对栽培大豆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吕世霖(1977)认为,远自商代(公元前1800年前102年)中国即开始栽培大豆。马育华和张戡(1983)认为,大豆起源并驯化于中国。中国栽培大豆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大豆是中国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关于起源地点,1974年王金陵、孟庆嘉、祝其昌,在分析了中国南至湖南衡阳,北至黑龙江北部的野生大豆的光周期特性后,发现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野生大豆,在原始性状短光照性方面最强。因而认为,我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应是大豆起源的中心。这个地区的大豆,因短光照性较弱的早熟性变异,大豆的品种类型和变异,而且农业历史又极悠久,因此,北方地区的大豆,也可能是从当地野生大豆经定向选择而来的。这样,大豆在我国的起源地便是多中心了。吕世霖(1977)认为,大豆在我国的起源是多中心的。根据有二:一是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文化发达较早并有关于种植大豆文字记载的地区;二是野生大豆普遍存在,而各地的野生大豆的短日程度不同,栽培大豆的短日照性差异又很大,这恰好说明起源是多中心的。许占友(1999)等通过SSR标记研究表明,山西省是大豆的起源中心之一。 大豆起源于中国,从中国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以证明。汉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3年)编的《史记》中,头一篇《五帝本纪》中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鞠五种,抚万民,庆四方。”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十七》中写道:“铺至下铺,为菽”,由此可见轩辕黄帝时已种菽。”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谈到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指出:“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卜慕华指出:“以我国而言,公元前1000年以前殷商时代有了甲骨文,当然记载得非常有限。在农作物方面,辨别出有黍、稷、豆、麦、稻、桑等,是当时人民主要依以为生的作物。”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一中指出:“大豆生于槐。出于沮石之峪中。九十日华。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卯。”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诗经》收有西周时代的诗歌300余首。其中多次提到菽。由《诗经》来看,我国栽培大豆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描叙夏商时代之作《夏小正》中指出:“五月参见初昏大火中,大火者心也,心中种黍菽时也。” 从上述文献可见,我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从《诗经》来看,我国栽培大豆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从《史记·五帝本纪》来看已有4500余年历史。 从出土文物可以证明,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我国考古工作者1959年于山西省侯马县发现大豆粒多颗,现存于北京自然博物馆植物列室中。根据14C测定,距今已有2300年,系战国时代遗物,黄色豆粒,百粒重约18~20克。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大豆出土文物。它直接证明当时已有大豆种植。 1953年于洛阳烧沟汉墓中出土的2000年前的陶制粮仓上,有用朱砂写的“大豆万石”字样。 杨直民等(1980)指出:“近年长沙出土的西汉初年马王堆墓葬中,发现有水稻、小麦、大麦、粟、黍、大豆、赤豆、大麻子。” 从中国现有出土的粟稻文物也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国就有农业。距今七八千年或5000年之间,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代的氏话公社,比其他地区发展得较早和较快一些。在北方主要种植耐旱而自生力较强粟类作物。古代称为稷。在磁山遗址(河北省武安磁山文化)的窖穴里发现有成堆的腐朽粮食,属于粟类作物。在半坡和其他仰韶文化遗址的窖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有粟和粟的皮壳。作为斐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典型器物的石磨盘和磨棒,就是用以碾去粟的皮壳作为粮食加工的工具。粟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浙江省余姚县钱塘江口以南的河姆渡遗址下层,发现有大量金黄色的稻谷,还有带叶的稻茎,经鉴定是人工栽培的稻,这说明黄河、长江中下游栽培稻谷已有7000年的历史。由此可见,我国粟稻栽培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根据这些出土文物说明黄帝时五种中有大豆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国大豆品种类型极为丰富。各种大豆品种资源在七八千份以上,远非其他国家所能比。大豆类型在生育期、种皮色、籽粒大小、抗病性、抗虫性以及其他抗性、品质、适应性等方面差异很大,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大豆品种基因库。 从野生大豆分布也可以证明大豆原产于中国。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中国各地对野生大豆进行的考察和研究表明,野生大豆在中国分布很广泛。北到黑龙江省的塔河县依西肯乡,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南到广东省的韶关,西到甘肃、宁夏一带均有野生大豆分布,而且类型丰富。在中原地区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分布很广泛。而野生大豆类型如此丰富是其他国家所不及的。 根据古代文献、考古文物、栽培大豆品种资源和野生大豆的分布,证明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数千年前。据《诗经·豳风》描述,至少有3000年。据《史记》记载,4500余年前中国就开始种植大豆,最早栽培大豆的地区在黄河中游,如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或长江中下游。 二、大豆的演变 栽培大豆是从野生大豆(G soja)经过人工栽培驯化和选择逐渐积累有益变异演变而成的。这可以从目前中国发现有大量的大豆中间类型来证明。从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有不同的类型。从大豆粒形、粒大小、炸荚性、植株缠绕性或直立性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可以明显地看出大豆的进化趋势。一般野生大豆的百粒重仅为2克左右,易炸荚,缠绕性极强。半野生大豆百粒重为4~5克,炸荚轻,缠绕性也较差。从半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间还存在不同进化程度的类型。用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进行杂交,其后代出现不同进化程度的类型,介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这也可以间接地证明栽培大豆是从野生大豆演变而来的。 三、大豆的传播 从商周到秦汉时期,大豆主要在黄河流域一带种植,是人们的重要食粮之一。当时的许多重要古书如《诗经》《荀子》《管子》《墨子》《庄子》里,都是菽粟并提。《战国策》说:“民之所食,大抵豆饭霍羹。”就是说,用豆粒做豆饭,用豆叶做菜羹是清贫人家的主要膳食。到了汉武帝时,中原地区连年灾荒,大量农民移至东北,大豆随之引入东北。东北土地肥沃,加上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的精心选择和种植,大豆就在东北安家落户。公元前1世纪《汜胜之书》记载,当时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已占全部农作物的十分之四。 根据在长沙出土的汉墓文物中有大豆一事说明2000年前在中国南方已有大豆种植。《宋史·食货志》记载,宋时江南一带曾遇饥荒,从淮北等地调运北方盛产的大豆种子到江南种植。从《汜胜之书》可以看出2000多年前大豆在中国已经到处栽培。 早在公元前,中国、朝鲜人民在经济文化上就有了频繁交往。战国时燕齐两地人民和朝鲜即有交往,由此大豆传入朝鲜。我国西汉时已与日本有友好往来,汉武帝时,日本就派遣使者与汉朝往来。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派使臣与汉通好,刘秀遂以“汉倭奴国王”金印相赠,此金印已在日本九州志贺岛崎村出土。 Nagata(1959,1960)认为,中国大豆大约于公元前200年自华北引至朝鲜,而后由朝鲜又引至日本。日本南部的大豆,可能在3世纪直接由商船自华东一带引去。 德国植物学家Kampfer在日本度过了两年(1691~1692)。他在1712年详细描述了日本人用大豆制成的各种食品。到1751年,欧洲药理学家已熟悉日本的大豆及其在医学上的用途。1740年,法国传教士曾将中国大豆引至巴黎试种。1790年,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首次试种大豆。1873年以后,维也纳人Friedrich Haberlandt在维也纳博览会上得到中国与日本大豆品种19个,经精心安排试种,其中4个品种收获到种子,并从此开始种植大豆。 1765年大豆种子由东印度公司的一名海员从中国经伦敦带到美国。美国于1765年在佐治亚州的一个农场首次种植大豆。1804年,James Mease第一个在美国文献中提到大豆。在随后的100年内,美国文献中论及大豆的次数日益频繁,但在20世纪之前美国大豆的产量很少。美国农业部到1909年获取了175个品种和类型,1913年427个,1919年629个,1925年1133个。在美国,大豆起初主要是作为一种饲料作物种植,直到1940年以后,才有一半以上的大豆用于收获豆粒作食物。 四、大豆的全球种植概况 在油料作物中,无论从籽粒生产数量及产出的油和蛋白质,大豆均居各作物的第一位。历史上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1936年全国种植面积1.34亿亩,总产量1130万吨,当时占世界总产量91.2%。1957年种植1.91亿亩,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时期。我国历年大豆生产情况见表5-1。1954年美国大豆和种植面积和总产均超过我国,中国居世界第二位。1975年巴西大豆的种植面积和总产均超过我国,中国屈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在1997~1998年度大豆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三位,1.25万亩,占全球大豆总面积10.30万亩的12.1%;而总产量为14.73百万吨,占全球总量156.73百万吨的9.4%(见表1-3),屈居阿根廷之后而位于第四位。近几年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增加,但仍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需要量增加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加入WTO的需要,要求我国大豆生产一要提高产量,二要降低成本,逐步提高粮食产品蛋白质含量,改变我国粮食结构中碳氮比例失调的状况。世界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亚洲各国,如中国、印尼、日本和朝鲜等国。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美国大豆生产超过中国和亚洲各国。目前,美洲国家,如美国、巴西、阿根廷已成为世界大豆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与此相比,欧洲、亚洲变化较小,非洲和南亚各国也在积极采取措施,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 过去美国大豆主要作为干草和青贮饲料种植。1915年华盛顿州的一家榨油厂才首次加工了美国种植的大豆。此后,加工商同生产者签订的大豆生产合同,促使美国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之后,世界市场对烹饪油、沙拉油及肉类的需求持续增长,促使美国大豆生产迅速扩大。20世纪50年代初大豆面积不足8400万亩,到1971~1972年增至25500万亩,1979~1980年达到42750万亩,至此,美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消费和出口国。1998年美国大豆总产7318万吨,占世界总产的46.7%;每年出口约2000万吨,占世界大豆贸易总量的66%;单产175公斤/亩,比世界平均单产高20%左右。美国的大豆对我国的出口量近几年逐渐增加,这两年的出口量增加了200%。 五、全球大豆价格变化规律和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蛋白质和油品的需求也持续增长,这对大豆价格的前景和盈利率非常有利。据美国食品及农业政策研究所估计,从长远来看,大豆需求每增加272.4万吨,大豆价格就会提高9.18~11美元。全球油料库存自1988年以来不断下降,大豆价格1996年反弹至1988年以来的最高点。由于东南亚的经济危机,1999年大豆价格降至历史的最低点。纵观大豆价格变化的历史曲线,不难发现大豆的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和全球经济以及局势的影响而波动。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大豆价格从长远来看,基本平稳。1972年末至1973年初,大豆价格创近20年的最高记录,每吨大豆达481美元;随后价格开始下降,直到1988年才回升到388.9美元;1996年有些反弹,但升幅不大;1999年降至历史最低点,每吨价格仅为166.7美元。豆粕和豆油的变化与大豆变化规律相似。大豆价格变化的趋势可以概括为,稳中有升,但幅度不会太大。 六、黄豆的营养与保健 黄豆蛋白质内赖氨酸较多,蛋氨酸却较少。在以植物食品为主的农村地区,食用黄豆制品时应注意与含蛋氨酸丰富的食品搭配使用,如米、面等粮谷类和鸡、鸭、鸽、鹌鹑等蛋类食品,可以提高黄豆蛋白质的利用率。蛋、豆搭配食用,其营养价值与肉类蛋白质不相上下。 黄豆内含有一种脂肪物质叫亚油酸,能促进儿童的神经发育。亚油酸还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所以是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的良好食品。此外,黄豆内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钙、磷、铁等无机盐。干黄豆内虽不含维生素C,但发芽后能产生维生素C,在蔬菜淡季,可补充食用。生黄豆中,含有抗胰蛋白酶因子,影响人体对黄豆内营养成分的吸收。所以食用黄豆及豆制食品,烧煮时间应长于一般食品,以高温来破坏这些因子,提高黄豆蛋白的营养价值。 人们对黄豆的认识 黄豆有“豆中之王”之称,被人们叫做“植物肉”、“绿色的乳牛”,营养价值最丰富。干黄豆中含高品质的蛋白质约40%,为其他粮食之冠。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一斤黄豆相当于二斤多瘦猪肉,或三斤鸡蛋,或十二斤牛奶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也在豆类中占首位,出油率达20%;此外,还含有维生素A、B、D、E及钙、磷、铁等矿物质。一斤黄豆中含铁质55毫克,且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对缺铁性贫血十分有利;一斤黄豆中含磷2855毫克,对大脑神经十分有利。黄豆加工后的各种豆制品,不但蛋白质含量高,并含有多种人体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氨基酸,胆固醇含量中豆腐的蛋白质消化率高达95%,为理想的补益食疗之品。黄豆及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已成为风靡世界的健康食品。 黄豆及豆制品可以作为药用。中医认为黄豆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功效。《神农本草经》说“生大豆,味甘平。除痈肿,……止痛”;《食物本草会纂》说“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肿毒”;豆腐、豆浆、豆芽等豆制品具有宽中益气,和脾胃,稍胀满的作用,《延寿书》说:“……久痢,白豆腐醋煎食之即愈。杖 青肿,豆腐切片贴之,频易。”豆芽又称大豆黄卷,《神农本草经》说:“大豆黄卷,味甘平,主湿痹筋挛膝痛。” 蛋白质是人体的“建筑材料”,蛋白质及其水解后的氨基酸和氨基酸的季铵衍生物,是人体的重要营养物质,是体内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之一。现代营养学已肯定所有的酶——生命物质中的催化剂和“发动机”,都是蛋白质;同时,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微量元素也属于蛋白质的范畴。所以,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细胞的主要原料就是蛋白质,人体的皮肤、肌肉、毛发、指甲等都少不了蛋白质。人体缺乏蛋白质,就会产生包括皮肤病在内的多种疾病,就会影响生长发育,妨碍形体健美;也可能发生营养不良性水肿、有碍面容;还会使皮肤粗糙、无弹性,皱纹增多,头发脱落,白发增多使面容显得衰老。经常食用黄豆及豆制品之类的高蛋白食物,就能营养皮肤、肌肉和毛发,使皮肤润泽细嫩,富有弹性,使肌肉丰满而结实,使毛发乌黑而光亮,使人延长青春。 青豆、碗豆与黄豆的营养成分相似,医疗和美容价值也相近,可以相互代用。中医认为豆类具有良好的润泽肌肤,去黑增白的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它有“容颜红白,永不憔悴”“作澡豆,令人面光泽”的作用;《本草拾遗》认为豆粉“久服好颜色,变白不老”;《名医别录》认为黄豆芽具有“去黑,润肌肤皮毛”的作用。“肥白方”(《肘后方》)只用黄豆芽一味,磨成豆粉,制成蜜丸。内服后能增进食欲,使瘦人变为肥白。 黄豆粉在唐代就是制作面药方的常用药和配制澡豆的理想基质。澡豆就是古代清洗手面的一种清洁护肤类的化妆品,是官吏贵族及平民百姓必备的美容品,正如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所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士人贵胜,皆是所要。”《备急千金要方》以毕豆(即碗豆)为主药制作的“五香散”,每天早晚洗面时,取药粉轻擦面部,好像用肥皂擦洗一样,十多天后,脸上黑色或红紫色就会开始消退,坚持使用一年,脸面就会白净润泽,与众不同。 《肘后方》的大豆煎是被隋炀帝后宫所采用的一张宫廷秘方,它是黑大豆在醋中浸泡一两夜,加热煮烂,去渣后小火浓缩的药液,涂发后可收到“染发须,白合黑,黑如漆色”的功效。这张染发方虽不及近代的化学染发剂的效果,但说明古人早就对大豆的外用染发作用有所认识。 病害(soybean diseases) 已发现的病害有30余种,其中真菌性病害最多,病毒类主要是大豆花叶病毒,线虫病主要为孢囊线虫和根结线虫。 大豆锈病、炭疽病、细菌性斑疹病等,在南方发生较重。北方春大豆区霜霉病、灰斑病、细菌性斑点病、孢囊线虫病发生普遍。大豆病毒病在各大豆栽培区都有发生。 为害大豆粒荚为主的有:紫斑病Cercospora kikuchii、轮纹病Ascochyta glycines、赤霉病Fusarium avenacearum(Fusarium roseum、Fusarium semitectum)、荚枯病Macrophoma mame、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ycines、黑痘病Sphaceloma glycines。 叶部病害主要有:霜霉病Peronospora manshurica、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褐纹病Septoria glycines、黑斑病Alternaria brassicae var.phaseoli Alternaria fasciculata Alernaria tenuissima、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zi、白粉病Erysiphe polygoni、细菌性斑点病Pseudomonas glycinea、细菌性斑疹病Xanthomonas phaseoli var. sojense、大豆花叶病Soybean mosaic virus(SMV)等。 茎秆部病害有: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黑点病Phomopsis sojac(Diaporthe phaseolorum)、纹枯病Pellicularia sasakii。 根部病害有: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猝倒病Pythium debaryanum、枯萎病Fusarium bulbigenum (F.oxysporum)。 还有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主要发生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等省(自治区)。根疫病Phytophthora magasperma var.sojae是美国的主要病害,中国尚未发现。是检疫对象。 大豆病害的防治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药剂防治:在30余种大豆病害中,由种子带菌为初次侵染源的占60%左右,药剂拌种能减少病害的侵染源,而且对苗期病害也有防治效果。如福美双0.3%拌种,可防治大豆霜霉病和灰斑病。叶部病害如霜霉病、灰斑病,根部病害如孢囊线虫病等,均可用药剂进行有效防治;农业措施防治,采取合理轮作,如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实行大豆与禾谷类作物或非寄生作物3-5年轮作,减少虫源。 种前通过选种,建立无病种子田,对防治霜霉病、紫斑病、灰斑病,大豆花叶病毒效果较好。中耕除草,排除田间积水,能减轻大豆觖病和根部病害的发生。增施有机肥,适时灌水,可减轻孢囊线虫病的为害。清除田间杂草,亦可减少大豆花叶病毒等病害。 豆腐皮 豆腐皮是做菜的主料,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菜肴在全世界的美食中也是一花独放,芬芳流香。 以下简介几种以豆腐皮为主料的菜肴。 一、豆腐皮包子 豆腐皮,一名豆腐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造法:水浸硙碎,滤去滓,煎成,以盐卤汁或山矾汁、或酸浆醋淀,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内,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苦、咸、酸、辛之物,皆可收敛耳。其面上凝结者,揭取晾干,名豆腐皮。"清代以豆腐皮作包子,有数种做法,一、腐皮包裹馅心,如纸包之四折,成方包,以蛋清糊其封口,上笼蒸之;二、用腐皮裁为小片,包馅成兜子,以麻线收口,蒸熟成型,再去麻线。亦有以豆腐切碎,拌调味品为馅,包面以蒸熟。看名称"豆腐皮包子",似为前者而非后者。豆腐皮包子清代亦为贡品,清宫御膳档案中有此物。 二、豆腐皮春卷 原 料 豆腐皮(豆油皮)五张,净冬笋100克、鲜虾仁100克、荠菜750克、猪瘦肉150克、芝麻油1000克(约耗200克)、味精、面粉、精盐、姜末各适量。 制 作 1.豆腐皮每张切成六小块共切成30块。冬笋、猪肉都切成细丝。荠菜洗净,放入沸水锅中略烫后,捞出沥干切碎。面粉放入碗内,加水调成湿浆; 2.炒锅置旺火上,下芝麻油100克烧热,放入冬笋丝、肉丝、莽菜、虾仁、味精、精盐、姜末一起烹炒3分钟,起锅成馅; 3.豆腐皮置案板上铺开,一一包馅成卷,在合口处涂上面浆(共包成30个春卷)。 4.原炒锅置旺火上,下芝麻油(耗100克),烧至五成热,将春卷逐个下锅炸至金黄色时,捞出盛盘即成。 三、龙泉驿的风味小吃--麻辣烫豆腐皮 麻辣烫豆腐皮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可谓家喻户晓。麻辣烫豆腐皮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特点是皮薄、不粘、筋丝好、捏不成坨,甩、煮不断,尤以柏合镇范盛章的最具特色。 他所做的麻辣烫豆腐皮,色、态、味俱佳,烫而不见缩,吃完不见黄粉粘碗。选用的调料有酱油、豆鼓、豆瓣、海椒或红油辣椒、花椒、蒜、葱、味精。制作时,将豆腐皮切得如线粗细,待锅内油开后放入豆鼓炸酥,再放豆瓣、酱油、花椒,放豆腐皮掺汤煮沸,再放下其它调料,即制出味香可口的麻辣烫豆腐皮。 四、马铃声响菜香含豆鲜 "炸响铃"的传说 据说,古时这个菜初出现时,既不是现在这个形状,又不叫现在这个名称。后来被人赏识,头角崭露,到菜馆酒家赏味的越来越多。一次,有个英雄豪杰进店专点这个菜下酒。不巧豆腐皮原料刚刚用光。这个人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之势,听说原料在四乡定制,返身出店跃马挥鞭,自己去把豆腐皮取来了。厨师为他这样钟爱此菜所感,为他更加精心烹制,并特意把菜形做成马铃状,来纪念他爱菜心切、驰马取料这件事。于是,后人才称此菜为"炸响铃"。 经过楼外楼厨师烹制而成的"炸响铃",皮层松脆突出了豆香,里层鲜嫩增添了食欲,特别是食用时再辅以甜酱、葱白屑或花椒盐,就更感香甜可口,风味引人。 豆腐皮 怀安城特产
- 楼上的 说的太专业了 不用那么复杂 可以一起吃 但是 营养配比较低 因为两种都是同一种东西 所以起不到营养互补的作用 两种放在一起吃 就等于吃了一种东西 而且黄豆还不易消化 可以尝试简单的拆分烹调 黄豆配上胡萝卜丁 再加上点鸡汤闷制一会 既可以去除胡萝卜让人不喜欢的味道 又可以提高 维生素A原和钙的吸收 一举两得 至于豆腐皮 本身就已经有很高的消化吸收率了(豆浆类制品)一般我会配一些肉食一起使用 提高蛋白质的互补率(基本八种必需氨基酸都齐了) 咱们最常吃的京酱肉丝 配的不就是一种豆腐皮么
- 豆腐皮可以和黄豆一起吃,豆腐皮就是黄豆做出来的。 豆腐皮制作技术 1.选当年黄豆,拣筛干净。用粉碎机破碎至脱去豆皮或成2-4瓣。 2.把破碎好的豆子洗两遍,捞去豆皮,放在25℃水中泡4小时。 3.把豆放人磨浆机或石磨内,边磨边加水,0.5公斤黄豆加4公斤水,磨两遍,不能磨得太细,可用手指捻成小颗粒为宜。 4.用分离机把豆渣和浆分开。分离机内的滤箩为80—90目。在农村,可用磨水豆腐用的豆腐滤布,滤好后煮浆,温度控制在93t左右。 5.用小木条把2米长、1.5米宽、15厘米高的平底锅分成6个方格。下装暖气道,使锅底温度保持在70~90~C,把煮好的豆浆倒人锅内,3-5分钟后,格内即可结皮,待皮出现小皱纹时,即可揭皮。依次把每个小方格内的皮揭完。一锅豆浆可揭10多次,能出4公斤-5公斤豆腐皮。
- 黄豆的特征查看详情…
- 黄豆(学名:Glycinemax)又叫青仁乌豆、大豆、泥豆、马料豆、秣食豆,品种有,冬豆,秋豆,四季豆,我国主产于东北地区。中国古称菽,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
- 详情回答:黄豆的特征隐藏详情
- 黄 豆 大豆历史与其演进: 大豆(学名为Glycine max Merrill)(亦称为黄豆),系荚豆科一年生草本。早在数千年前,在中国最先栽培,将它作为食物并发现其营养价值而供为食品蛋白质的来源,神农帝王把大豆列为五谷之一,古代中国药草家也提及它的某些药效,诸如肾疾病、皮肤病、脚气病、腹泻、血毒病、便秘、贫血症等的治疗。尔后经由韩国传到日本,即由素食者将豆腐带到日本使其盛行东瀛。据知目前日本有三万家以上的豆腐店,每人每年摄食豆腐50磅以上。有人认为长期食用豆腐系使日本成为世界最长寿的国家的原因之一。进而再传到欧洲、美国、南美州等,尤其在美国发扬光大,使美国成为世界的大豆王国。 在中国被称为大豆,意指"Greater bean"。美国人因大豆之应用广泛,而称之为神奇的豆(Miracle bean)。今天,大豆除了直接食用外,大豆油亦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食用油脂,提油后所余之大豆粕系世界上最大宗的植物性蛋白,为所有畜产、水产养殖不可或缺的饲料原料。1920-1930年间"美国大豆之父"H. A. HoRVath博士尽力推广种植大豆,并于1925年创立国家大豆生产者协会(The National Soybean Growers' ASSociation, 为American Soybean Association的前身),更促进大豆有效生产与用途,使美国大豆大放异彩。于1917年在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仅为5万英亩,而到了1931年,其种植面积增加为70倍。目前美国大豆生产量已达约7,500万公吨,约占世界产量的一半,嘉惠人类。除了大豆蛋白以外,大豆又提供品质良好,营养丰富的油脂(大豆油)做为价廉物美的食用油脂来源。于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世纪大豆展,更宣导促进大豆做为饲料用、食用、工业用、广泛的用途与其地位。 在1986年美国饮食营养协会(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建议以豆腐做为学校营养午餐的替代肉类食品,并由于健康诉求与志向而更为普遍在超市销售,以应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提供豆奶给对于牛奶具有过敏性的婴儿做为替代牛奶。 黄豆(大豆)是我国数千年来的传统食品,每100克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约占40%。6个月以内婴儿,如因缺乏乳类而以豆浆喂哺时,最好自己制备豆浆,否则质量不符合要求,会影响婴儿生长发育。 黄豆蛋白质内赖氨酸较多,蛋氨酸却较少。在以植物食品为主的农村地区,食用黄豆制品时应注意与含蛋氨酸丰富的食品搭配使用,如米、面等粮谷类和鸡、鸭、鸽、鹌鹑等蛋类食品,可以提高黄豆蛋 白质的利用率。蛋、豆搭配食用,其营养价值与肉类蛋白质不相上下。 黄豆内含有一种脂肪物质叫亚油酸,能促进儿童的神经发育。亚油酸还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所以是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的良好食品。此外,黄豆内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钙、磷、铁等无机盐。干黄豆内虽不含维生素C,但发芽后能产生维生素C,在蔬菜淡季,可补充食用。生黄豆中,含有抗胰蛋白酶因子,影响人体对黄豆内营养成分的吸收,所以食用黄豆及豆制食品,烧煮时间应长于一般食品,以高温来破坏这些因子,提高黄豆蛋白的营养价值。 ※ 黄豆 ※ (100克该食物所含营养成份如下) 名 称 数 量 热 量 359千卡 三 大 营 养 素 名 称 数 量 名 称 数 量 蛋 白 质 35.1克 脂 肪 16克 碳水化合物 18.6克 胆 固 醇 膳 食 维 素 名 称 数 量 名 称 数 量 胆 固 醇 膳食纤维 15.5克 主 要 维 生 素 与 微 量 元 素 名 称 数 量 名 称 数 量 维生素A 37微克 胡萝卜素 220微克 维生素B1 0.41毫克 维生素B2 0.2毫克 维 生 素 C 维生素E 18.9毫克 烟 酸 2.1毫克 钙 191毫克 铁 8.2毫克 锌 3.34毫克 镁 铜 磷 465毫克 钠 2.2毫克 硒 6.16微克 大豆(黄豆)的营养全面而丰富。首先,它含有约35%-40%的蛋白质,比瘦猪肉的蛋白质高一倍多,而且这些蛋白质与鸡蛋、肉、奶中的蛋白质相似,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且组成的比例也与人体需要接近。 ·黄豆素有“豆中之王”的美称 黄豆,是人们喜爱的食品。黄豆以及人们用它加工而成的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餐桌上常见的美味佳肴。黄豆不仅味美,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500克黄豆的蛋白质含量相当于1500克鸡蛋,或6000克牛奶,或1000克瘦猪肉。此外,黄豆中的脂肪含量在豆类中居首位,出油率高达20%,并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所以,黄豆被人们美誉为“豆中之王”。 ·黄豆益气补脾,被中医列为药用 中医最早药典《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黄豆的药用功效:“生大豆,味甘平。涂痈(注释:痈:凡肿疡表现为红肿高起,焮热疼痛,周围界限清楚,在未成脓之前无疮头而易消散,已成脓易溃破,溃后脓液黏稠,疮口易敛的,都称为“痈”。痈即气血受毒邪所固而壅塞不通之意,属阳证,初起常伴有实热证候,如身热、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有力等。分“外痈”、“内痈”两大类。)肿……止痛”,并指出豆芽“味甘平,主注痹筋挛膝痛”。在后来的医药保健书籍中,也有类似叙述。《延寿书》中就有用醋煎豆腐治疗久泻久痢和用豆腐片贴敷在跌打造成的青紫淤斑上以消肿化淤的记载。 中医认为黄豆,“宽中(注释:宽中(疏郁理气、宽胸、解郁、开郁):是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气滞的方法。出现胸膈痞闷、两胁及小腹胀痛等,用香附、延胡索、乌药、广木香等药。)下气(注释:下气(降气):是治疗气上逆的方法。使用降气、下气的药物,如苏子、旋覆花、半夏、丁香、代赭等,适伤脑筋于喘咳、呃逆等症。“降逆下气”属于“降气”法。),利大肠,消水肿毒”具有补脾益气、消热解毒的功效,是食疗佳品。 ·服食黄豆,润泽容颜 维生素与蛋白质是美化肌肤、润泽容颜的源泉,是人体健康和美丽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黄豆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D、E和多种人体不能合成但又必需的氨基酸。常食黄豆,可以使皮肤细敕、白皙、润泽,有效防止雀斑和皱纹的出现。黄豆中的高含量蛋白质,可以营养肌肤毛发,令肌体丰满结实,毛发乌黑亮泽,容颜不老。历代医家对黄豆及成分类似黄豆的青豆、豌豆等豆类食物的美容功效,都做了肯定。 ·外用黄豆,洁肤美容 豆粉,是古人制作面药的常用原料。《千金翼方》中写道:“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其中提到的澡豆,指的是古代清洗手脸的一种洁肤护肤的化妆品。澡豆有“去黑斑,令人面光泽” 的作用,其主要成分便是黑豆粉。
- 黄豆 栽培大豆学名为Giycine max(L)Merrill,别名:黄豆(包括青豆、黑豆、紫豆和斑茶豆等)。起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各国学者所公认的。Herbert在《美国大百科全书》中指出:“中国古文献认为,在有文献记载以前,大豆便因营养值高而被广泛地栽培。同时在公元前2000年大豆便被看作是最重要的豆科植物”。Cuzin在《苏联大百科全书》“大豆”条目中写道:“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在5000年前就开始栽培植物。并由中国向南部及东南亚各国传播,以后于18世纪到欧洲。”Vailov主张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论,认为:“大豆原产于中国,是中国起源中心的栽培植物。”Morse在考察大豆的古代历史时说:“有关这种植物的最早文字记栽是在《本草纲目》里,书里记载了神农氏在公元前2838年描述中国耕种这种作物的情况。在以后的记载里也反复提到了大豆,而且被当作最重要的豆科栽培作物,也是五谷(水稻、大豆、小麦、大麦、粟——中国文明社会赖以生存所必需的食物)之一。”Hymowitz认为“大豆于公无前11世纪左右首先出现于中国华北的东部。中国东北很可能是第二个大豆的基因中心(多样性中心),而且在这个地区,野生大豆(G.soja)与栽培大豆(G.max)有最大的机会进行混杂和杂交,从而产生了半野生大豆(G.gracilis)。”Fukuda认为,中国东北是大豆起源中心。他的根据:一是半野生大豆在中国东北分布极广,而在中国其他地方则不多见;二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大豆品种很多;三是这些品种中有很多明显地具有原始性状。Nagata提出,大豆起源于中国,大概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地区。他根据野生大豆的分布,确立了他的结论,认为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祖先。 我国学者对栽培大豆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吕世霖(1977)认为,远自商代(公元前1800年前102年)中国即开始栽培大豆。马育华和张戡(1983)认为,大豆起源并驯化于中国。中国栽培大豆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大豆是中国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关于起源地点,1974年王金陵、孟庆嘉、祝其昌,在分析了中国南至湖南衡阳,北至黑龙江北部的野生大豆的光周期特性后,发现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野生大豆,在原始性状短光照性方面最强。因而认为,我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应是大豆起源的中心。这个地区的大豆,因短光照性较弱的早熟性变异,大豆的品种类型和变异,而且农业历史又极悠久,因此,北方地区的大豆,也可能是从当地野生大豆经定向选择而来的。这样,大豆在我国的起源地便是多中心了。吕世霖(1977)认为,大豆在我国的起源是多中心的。根据有二:一是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文化发达较早并有关于种植大豆文字记载的地区;二是野生大豆普遍存在,而各地的野生大豆的短日程度不同,栽培大豆的短日照性差异又很大,这恰好说明起源是多中心的。许占友(1999)等通过SSR标记研究表明,山西省是大豆的起源中心之一。 大豆起源于中国,从中国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以证明。汉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3年)编的《史记》中,头一篇《五帝本纪》中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鞠五种,抚万民,庆四方。”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十七》中写道:“铺至下铺,为菽”,由此可见轩辕黄帝时已种菽。”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谈到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指出:“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卜慕华指出:“以我国而言,公元前1000年以前殷商时代有了甲骨文,当然记载得非常有限。在农作物方面,辨别出有黍、稷、豆、麦、稻、桑等,是当时人民主要依以为生的作物。”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一中指出:“大豆生于槐。出于沮石之峪中。九十日华。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卯。”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诗经》收有西周时代的诗歌300余首。其中多次提到菽。由《诗经》来看,我国栽培大豆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描叙夏商时代之作《夏小正》中指出:“五月参见初昏大火中,大火者心也,心中种黍菽时也。” 从上述文献可见,我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从《诗经》来看,我国栽培大豆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从《史记·五帝本纪》来看已有4500余年历史。 从出土文物可以证明,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我国考古工作者1959年于山西省侯马县发现大豆粒多颗,现存于北京自然博物馆植物列室中。根据14C测定,距今已有2300年,系战国时代遗物,黄色豆粒,百粒重约18~20克。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大豆出土文物。它直接证明当时已有大豆种植。 1953年于洛阳烧沟汉墓中出土的2000年前的陶制粮仓上,有用朱砂写的“大豆万石”字样。 杨直民等(1980)指出:“近年长沙出土的西汉初年马王堆墓葬中,发现有水稻、小麦、大麦、粟、黍、大豆、赤豆、大麻子。” 从中国现有出土的粟稻文物也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国就有农业。距今七八千年或5000年之间,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代的氏话公社,比其他地区发展得较早和较快一些。在北方主要种植耐旱而自生力较强粟类作物。古代称为稷。在磁山遗址(河北省武安磁山文化)的窖穴里发现有成堆的腐朽粮食,属于粟类作物。在半坡和其他仰韶文化遗址的窖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有粟和粟的皮壳。作为斐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典型器物的石磨盘和磨棒,就是用以碾去粟的皮壳作为粮食加工的工具。粟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浙江省余姚县钱塘江口以南的河姆渡遗址下层,发现有大量金黄色的稻谷,还有带叶的稻茎,经鉴定是人工栽培的稻,这说明黄河、长江中下游栽培稻谷已有7000年的历史。由此可见,我国粟稻栽培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根据这些出土文物说明黄帝时五种中有大豆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国大豆品种类型极为丰富。各种大豆品种资源在七八千份以上,远非其他国家所能比。大豆类型在生育期、种皮色、籽粒大小、抗病性、抗虫性以及其他抗性、品质、适应性等方面差异很大,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大豆品种基因库。 从野生大豆分布也可以证明大豆原产于中国。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中国各地对野生大豆进行的考察和研究表明,野生大豆在中国分布很广泛。北到黑龙江省的塔河县依西肯乡,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南到广东省的韶关,西到甘肃、宁夏一带均有野生大豆分布,而且类型丰富。在中原地区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分布很广泛。而野生大豆类型如此丰富是其他国家所不及的。 根据古代文献、考古文物、栽培大豆品种资源和野生大豆的分布,证明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数千年前。据《诗经·豳风》描述,至少有3000年。据《史记》记载,4500余年前中国就开始种植大豆,最早栽培大豆的地区在黄河中游,如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或长江中下游。 二、大豆的演变 栽培大豆是从野生大豆(G soja)经过人工栽培驯化和选择逐渐积累有益变异演变而成的。这可以从目前中国发现有大量的大豆中间类型来证明。从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有不同的类型。从大豆粒形、粒大小、炸荚性、植株缠绕性或直立性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可以明显地看出大豆的进化趋势。一般野生大豆的百粒重仅为2克左右,易炸荚,缠绕性极强。半野生大豆百粒重为4~5克,炸荚轻,缠绕性也较差。从半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间还存在不同进化程度的类型。用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进行杂交,其后代出现不同进化程度的类型,介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这也可以间接地证明栽培大豆是从野生大豆演变而来的。 三、大豆的传播 从商周到秦汉时期,大豆主要在黄河流域一带种植,是人们的重要食粮之一。当时的许多重要古书如《诗经》《荀子》《管子》《墨子》《庄子》里,都是菽粟并提。《战国策》说:“民之所食,大抵豆饭霍羹。”就是说,用豆粒做豆饭,用豆叶做菜羹是清贫人家的主要膳食。到了汉武帝时,中原地区连年灾荒,大量农民移至东北,大豆随之引入东北。东北土地肥沃,加上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的精心选择和种植,大豆就在东北安家落户。公元前1世纪《汜胜之书》记载,当时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已占全部农作物的十分之四。 根据在长沙出土的汉墓文物中有大豆一事说明2000年前在中国南方已有大豆种植。《宋史·食货志》记载,宋时江南一带曾遇饥荒,从淮北等地调运北方盛产的大豆种子到江南种植。从《汜胜之书》可以看出2000多年前大豆在中国已经到处栽培。 早在公元前,中国、朝鲜人民在经济文化上就有了频繁交往。战国时燕齐两地人民和朝鲜即有交往,由此大豆传入朝鲜。我国西汉时已与日本有友好往来,汉武帝时,日本就派遣使者与汉朝往来。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派使臣与汉通好,刘秀遂以“汉倭奴国王”金印相赠,此金印已在日本九州志贺岛崎村出土。 Nagata(1959,1960)认为,中国大豆大约于公元前200年自华北引至朝鲜,而后由朝鲜又引至日本。日本南部的大豆,可能在3世纪直接由商船自华东一带引去。 德国植物学家Kampfer在日本度过了两年(1691~1692)。他在1712年详细描述了日本人用大豆制成的各种食品。到1751年,欧洲药理学家已熟悉日本的大豆及其在医学上的用途。1740年,法国传教士曾将中国大豆引至巴黎试种。1790年,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首次试种大豆。1873年以后,维也纳人Friedrich Haberlandt在维也纳博览会上得到中国与日本大豆品种19个,经精心安排试种,其中4个品种收获到种子,并从此开始种植大豆。 1765年大豆种子由东印度公司的一名海员从中国经伦敦带到美国。美国于1765年在佐治亚州的一个农场首次种植大豆。1804年,James Mease第一个在美国文献中提到大豆。在随后的100年内,美国文献中论及大豆的次数日益频繁,但在20世纪之前美国大豆的产量很少。美国农业部到1909年获取了175个品种和类型,1913年427个,1919年629个,1925年1133个。在美国,大豆起初主要是作为一种饲料作物种植,直到1940年以后,才有一半以上的大豆用于收获豆粒作食物。 四、大豆的全球种植概况 在油料作物中,无论从籽粒生产数量及产出的油和蛋白质,大豆均居各作物的第一位。历史上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1936年全国种植面积1.34亿亩,总产量1130万吨,当时占世界总产量91.2%。1957年种植1.91亿亩,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时期。我国历年大豆生产情况见表5-1。1954年美国大豆和种植面积和总产均超过我国,中国居世界第二位。1975年巴西大豆的种植面积和总产均超过我国,中国屈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在1997~1998年度大豆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三位,1.25万亩,占全球大豆总面积10.30万亩的12.1%;而总产量为14.73百万吨,占全球总量156.73百万吨的9.4%(见表1-3),屈居阿根廷之后而位于第四位。近几年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增加,但仍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需要量增加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加入WTO的需要,要求我国大豆生产一要提高产量,二要降低成本,逐步提高粮食产品蛋白质含量,改变我国粮食结构中碳氮比例失调的状况。世界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亚洲各国,如中国、印尼、日本和朝鲜等国。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美国大豆生产超过中国和亚洲各国。目前,美洲国家,如美国、巴西、阿根廷已成为世界大豆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与此相比,欧洲、亚洲变化较小,非洲和南亚各国也在积极采取措施,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 过去美国大豆主要作为干草和青贮饲料种植。1915年华盛顿州的一家榨油厂才首次加工了美国种植的大豆。此后,加工商同生产者签订的大豆生产合同,促使美国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之后,世界市场对烹饪油、沙拉油及肉类的需求持续增长,促使美国大豆生产迅速扩大。20世纪50年代初大豆面积不足8400万亩,到1971~1972年增至25500万亩,1979~1980年达到42750万亩,至此,美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消费和出口国。1998年美国大豆总产7318万吨,占世界总产的46.7%;每年出口约2000万吨,占世界大豆贸易总量的66%;单产175公斤/亩,比世界平均单产高20%左右。美国的大豆对我国的出口量近几年逐渐增加,这两年的出口量增加了200%。 五、全球大豆价格变化规律和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蛋白质和油品的需求也持续增长,这对大豆价格的前景和盈利率非常有利。据美国食品及农业政策研究所估计,从长远来看,大豆需求每增加272.4万吨,大豆价格就会提高9.18~11美元。全球油料库存自1988年以来不断下降,大豆价格1996年反弹至1988年以来的最高点。由于东南亚的经济危机,1999年大豆价格降至历史的最低点。纵观大豆价格变化的历史曲线,不难发现大豆的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和全球经济以及局势的影响而波动。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大豆价格从长远来看,基本平稳。1972年末至1973年初,大豆价格创近20年的最高记录,每吨大豆达481美元;随后价格开始下降,直到1988年才回升到388.9美元;1996年有些反弹,但升幅不大;1999年降至历史最低点,每吨价格仅为166.7美元。豆粕和豆油的变化与大豆变化规律相似。大豆价格变化的趋势可以概括为,稳中有升,但幅度不会太大。
- 黄豆(学名:Glycine max)又叫青仁乌豆、大豆、泥豆、马料豆、秣食豆,品种有,冬豆,秋豆,四季豆,我国主产于东北地区。中国古称菽,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豆科植大豆呈椭圆形、球形,颜色有黄色、淡绿色、黑色等。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 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饲料。 大豆营养全面,含量丰富,其中蛋白质的含量比猪肉高2倍,是鸡蛋含量的2.5倍。蛋白质的含量不仅高,而且质量好。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动物蛋白质近似,其中氨基酸比较接近人体需要的比值,所以容易被消化吸收。如果把大豆和肉类食品、蛋类食品搭配着来吃,其营养可以和蛋、奶的营养相比,甚至还超过蛋和奶的营养。
- 想找一些关于塔河的资料,最好是塔河二中的图片???查看详情…
- 塔河二中2002届毕业的有没有啊?我好想你们啊!!!
- 详情回答:想找一些关于塔河的资料,最好是塔河二中的图片???隐藏详情
-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塔河in=4371cl=2cm=1sc=0lm=-1pn=2rn=1di=1059218980ln=2000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塔河二中in=6238cl=2cm=1sc=0lm=-1pn=29rn=1di=865423612ln=73
- http://tieba.baidu.com/f?kw=塔河二中这是百度塔河二中贴吧你可以看看
- 不知道 你是不是说的这个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 概况 塔河县是我国最北部的两个县份之一,大兴安岭地区辖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23°—125°,北纬52°—53°,与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173公里。居大兴安岭地区的中心地带,锁嫩漠铁路、公路之咽喉,扼南北东西来往之要冲。全县总面积14420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面积91.8°万公顷,总人口逾十万人,县辖三乡三镇,林业局辖九个林场、一个经营所,四个贮木场,是个以林业为主体经济的政企合一的县。 工业的主导产业有木材加工、农机、电力、建筑等。农业主产小麦、大豆、马铃薯等,特产有木耳、都柿、猴头蘑、中药材等。有各类学校4所。 嫩林铁路、黑漠公路过境,黑龙江可航运。 年均温-2.5摄氏度,年均降水量460毫米。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猞猁、鹿、貂、飞龙、党参、百合、五味子等。 有十八站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区划 塔河县辖3个镇、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塔河镇、瓦拉干镇、盘古镇、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依西肯乡、开库康乡;十八站林业局。 沿革 塔河县名源于驻地塔河镇名。“塔河”,当地鄂伦春人称“小故其固”,意为“小河” 。1954年进行森林调查时,因此地位于塔河口,定名为“塔河”。原属呼玛县管辖,1960年 8月,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塔河镇。1964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大兴安岭特区,下设松岭、新林、呼中、塔河4个区,为县级单位,实行“政企合一”。塔河区人民委员会驻塔河镇。1981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将塔河区和呼玛县中部的开库康、依西肯、十八站 3个公社合并,设置塔河县,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县政府与林业局合署)。县政府驻地塔河镇。隶属大兴安岭地区管辖。 1992年,塔河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大兴安岭山脉伊勒呼里山北坡,北抵黑龙江右岸。东邻呼玛县,西接漠河县,南与呼中区、新林区毗邻,北抵黑龙江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国境线长171公里。是个林业县,全县总面积14247平方公里。设有塔河、十八站林业局两个森工企业。全县共辖7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10.1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万人;鄂伦春、满、蒙古、回、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4%。县政府驻地塔河镇。 资源 塔河境内树种繁多,主要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树、杨树等十余种树种,森林覆被率为83%,木材蓄积量高达5057万立方米。矿产资源分布集中,储量较大,主要有岩金、沙金、煤、铁、铜、麦饭石、膨润土、陶粒土,矿泉水等20余种。河网密布、水量充足,有呼码河、盘古河等大小河流240多条,河流总长度4656公里。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楱鸡(飞龙鸟)、雪兔、狍子、麋鹿、黑熊、野猪等380多种珍禽异兽,有鳇鱼、哲罗、细鳞、大马哈等40余种淡水鱼。有木耳、蘑菇、金针蘑等十多种野生真菌食品,有黑越桔,草莓、黑加伦等十几种野生浆果,有黄芪、五味子、百合、木灵芝、贝母、党参等250多种中草药材,旅游资源潜力巨大,这里山水相映,景色迷人,原始森林,中俄界江,黄金故道,十八站古遗址以及鄂伦春风情等极具旅游观光价值。
- 黑龙江大兴安岭塔河县邮政编码是什么查看详情…
- 165200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165202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依西肯乡165203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开库康乡165207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
- 详情回答:黑龙江大兴安岭塔河县邮政编码是什么隐藏详情
- 165200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塔河县 165202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塔河县 依西肯乡 165203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塔河县 开库康乡 165207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塔河县 塔南街 165299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塔河县 中央大街 165299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塔河县 北新街 165299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塔河县 传真街 165299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塔河县 新建路 165299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塔河县 铁西街 165299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塔河县 通河街 165299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塔河县 繁荣街 165299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塔河县 前进大街 165299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塔河县 友谊大街 165299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塔河县 平安路 165299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塔河县 昌盛路 165299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塔河县 塔贮路 165299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塔河县 永乐路 165299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塔河县 新华街 165299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塔河县 站前街 165299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塔河县 护林路
城市信息
依西肯乡经纬度 |
|
经度:125.70416588807 |
纬度:52.9566541883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