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布村旅游信息
- 中华俄罗斯族是人口最少的民族???布依族是人口最少的民族???查看详情…
- 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在西藏境内共有2980人,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区沟壑地区,并且在西藏墨脱县和米林县珞巴族集聚区建立了两个民族乡。
- 详情回答:中华俄罗斯族是人口最少的民族???布依族是人口最少的民族???隐藏详情
- 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在西藏境内共有2980人,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区沟壑地区,并且在西藏墨脱县和米林县珞巴族集聚区建立了两个民族乡。
- 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是哪个民族?查看详情…
-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人数都不一样,我想了解哪个民族人数最少。
- 详情回答: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是哪个民族?隐藏详情
- 珞巴族
- 生活在西藏的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 西藏东南部的米林县有一条南伊沟,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环抱着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成群的牛羊在山坡河谷间觅食,春季桃花盛开,秋来果实满枝。 这里就是珞巴族在我国最大的聚居地——西藏林芝地区南伊珞巴民族乡。 “珞巴”一词为藏语,意为南方人,因居住地不同而有多种称谓,如“博嘎尔”、“崩尼”、“崩如”等,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洛瑜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米林、隆子等县的边沿山区。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到2000年底,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珞巴族人口为2856人。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尚未确定,且各地区的方言差异较大。除住在墨脱县北部的珞巴族使用藏语外,其余通用珞巴语。珞巴族无本民族文字,解放前还采用刻木、结绳记事方法,少数人会用藏文。 珞巴族自古就在西藏的塔布、工布、白马冈和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广大地域内生息,是由活动在这一带的古老群体中的一支或数支“蕃”繁衍而来的。 据藏文史籍记载,很早以前,藏族和珞巴族人民的交往便很密切。松赞干布时期,该族所属地即辖于吐蕃王朝。17世纪以后受命于清代中央王朝的西藏地方政府设有专门管理该地区的机构。在近代史上,曾屡次开展驱逐帝国主义间谍和“远征军”的斗争,为维护祖国神圣领土不受侵犯做出过极大贡献。 珞巴族的服饰各地区差别很大,珞瑜北部部分地区的珞巴族男子,一般穿着羊毛织的长到腹部的黑色套头坎肩,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上。帽子有熊皮圆盔和竹藤条编制的圆盔两种,后者帽沿外还套一个带毛的熊皮圈。男子喜欢赤脚、戴竹骨耳环、项链,腰挂弓箭、长刀等物。妇女穿自织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短上衣和统裙。各式各样胸饰、腰饰、背饰是珞巴族人民喜爱的装饰品,且各地佩戴方式颇不相同。 珞巴族的住房都是竹木结构的二层干栏,户外另建粮仓,习用头额背负物资。 在珞巴族流传着大量民间故事和传说等口头文学。喜庆集会时,人们一边喝酒一边以特定曲调对唱古老的传说,常可通宵达旦。 西藏和平解放前,珞巴族生活在奴隶社会,生产生活基本处于刀耕火种、刻木记事的时代。那时,绝大多数珞巴人一年到头衣食无着,还要给领主服役,缴纳繁重的苛捐杂税,当时的珞巴人被西藏官家、贵族、寺院上层视为“野人”。 上个世纪50年代末,珞巴族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了现代社会。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珞巴人开始走出深山洞穴搬到地势平坦、通公路、有电站的河谷定居。他们开荒造田,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开展了编织竹器、烧木炭等副业生产,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国家在珞巴族地区兴建了新村,办起了学校和医疗站,本民族干部也得到培养。 目前,南伊珞巴民族乡已有2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去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12.5万公斤,人均纯收入2256元,其中现金收入就有1400元。现在乡里村村通电话,大部分家庭购买了电视机,家产数十万元的有十几家,还出现了“百万富翁”。今天的珞巴人正大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文明。
- 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有2312人。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最为集中。
- 墨脱县有哪些少数民族,只有门巴族和藏族么查看详情…
- 墨脱县除有门巴族和藏族,还有珞巴族,汉人,还有没识别民族成分的瞪人
- 详情回答:墨脱县有哪些少数民族,只有门巴族和藏族么隐藏详情
- 搜一下:墨脱县有哪些少数民族,只有门巴族和藏族么
- 搜一下:墨脱县有哪些少数民族,只有门巴族和藏族么
- 墨脱县除有门巴族和藏族,还有珞巴族,汉人,还有没识别民族成分的瞪人
- 珞巴族民族分布大多在什么地方?查看详情…
- 珞巴族民族分布大多在什么地方?
- 详情回答:珞巴族民族分布大多在什么地方?隐藏详情
- 我国的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米林、隆子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珞巴族人口数为2965。除住在墨脱县北部的珞巴族使用藏语外,其余通用珞巴语,但各地区间有方言差异。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望采纳!!!
- 珞巴族民族分布大多在什么地方? 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米林、隆子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珞巴族人口数为2965。除住在墨脱县北部的珞巴族使用藏语外,其余通用珞巴语,但各地区间有方言差异。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望采纳!!!
- 刻木族是中国的吗?是哪个少数民族查看详情…
- 生活在西藏的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现在仅有2312人。西藏东南部的米林县有一条南伊沟,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环抱着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成群的牛羊在山...
- 详情回答:刻木族是中国的吗?是哪个少数民族隐藏详情
- 生活在西藏的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现在仅有2312人。 西藏东南部的米林县有一条南伊沟,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环抱着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成群的牛羊在山坡河谷间觅食,春季桃花盛开,秋来果实满枝。 这里就是珞巴族在我国最大的聚居地——西藏林芝地区南伊珞巴民族乡。 “珞巴”一词为藏语,意为南方人,因居住地不同而有多种称谓,如“博嘎尔”、“崩尼”、“崩如”等,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洛瑜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米林、隆子等县的边沿山区。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到2000年底,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珞巴族人口为2856人。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尚未确定,且各地区的方言差异较大。除住在墨脱县北部的珞巴族使用藏语外,其余通用珞巴语。珞巴族无本民族文字,解放前还采用刻木、结绳记事方法,少数人会用藏文。 珞巴族自古就在西藏的塔布、工布、白马冈和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广大地域内生息,是由活动在这一带的古老群体中的一支或数支“蕃”繁衍而来的。 据藏文史籍记载,很早以前,藏族和珞巴族人民的交往便很密切。松赞干布时期,该族所属地即辖于吐蕃王朝。17世纪以后受命于清代中央王朝的西藏地方政府设有专门管理该地区的机构。在近代史上,曾屡次开展驱逐帝国主义间谍和“远征军”的斗争,为维护祖国神圣领土不受侵犯做出过极大贡献。 珞巴族的服饰各地区差别很大,珞瑜北部部分地区的珞巴族男子,一般穿着羊毛织的长到腹部的黑色套头坎肩,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上。帽子有熊皮圆盔和竹藤条编制的圆盔两种,后者帽沿外还套一个带毛的熊皮圈。男子喜欢赤脚、戴竹骨耳环、项链,腰挂弓箭、长刀等物。妇女穿自织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短上衣和统裙。各式各样胸饰、腰饰、背饰是珞巴族人民喜爱的装饰品,且各地佩戴方式颇不相同。 珞巴族的住房都是竹木结构的二层干栏,户外另建粮仓,习用头额背负物资。 在珞巴族流传着大量民间故事和传说等口头文学。喜庆集会时,人们一边喝酒一边以特定曲调对唱古老的传说,常可通宵达旦。
- 克木人在中国、越南、老挝、泰国、缅甸都有分布,但在老挝的人数最多。克木人在中国于06年从哈尼族中独立出来,单列为一族,现约有3000人,国家现有克木人扶持计划。在越南等国为单一的民族。克木人有语言,无文字,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全民族讲克木语,部分人掌握了傣文和汉语。
- 那个人民族的人少查看详情…
- 生活在西藏的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西藏东南部的米林县有一条南伊沟,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环抱着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成群的牛羊在山坡河谷间觅食,春季桃...
- 详情回答:那个人民族的人少隐藏详情
- 珞巴族: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 【珞巴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珞巴族人口数只有2965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珞瑜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米林、隆子等县。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除住在墨脱县北部的珞巴族使用藏语外,其余通用珞巴语,但各地区间有方言差异。】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时候,我们珞巴族人不到3000人。估计现在超过3000人了。”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自治乡乡长达久,估算了“我国人口最少民族”的最新人数情况。 按人口数量排行,珞巴族在中国56个民族里堪称“小弟弟”。因为生活在山高林密的高海拔地带,历史上珞巴族人的生活十分艰难,人口存活率、增长率相对较低,所以珞巴族人生殖崇拜的传统一直沿袭至今。达久乡长介绍说,“如今,珞巴族人的数量在逐步增长,而变化更明显的是生活水平。”
- 生活在西藏的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 西藏东南部的米林县有一条南伊沟,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环抱着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成群的牛羊在山坡河谷间觅食,春季桃花盛开,秋来果实满枝。 这里就是珞巴族在我国最大的聚居地——西藏林芝地区南伊珞巴民族乡。 “珞巴”一词为藏语,意为南方人,因居住地不同而有多种称谓,如“博嘎尔”、“崩尼”、“崩如”等,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洛瑜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米林、隆子等县的边沿山区。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到2000年底,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珞巴族人口为2856人。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尚未确定,且各地区的方言差异较大。除住在墨脱县北部的珞巴族使用藏语外,其余通用珞巴语。珞巴族无本民族文字,解放前还采用刻木、结绳记事方法,少数人会用藏文。 珞巴族自古就在西藏的塔布、工布、白马冈和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广大地域内生息,是由活动在这一带的古老群体中的一支或数支“蕃”繁衍而来的。 据藏文史籍记载,很早以前,藏族和珞巴族人民的交往便很密切。松赞干布时期,该族所属地即辖于吐蕃王朝。17世纪以后受命于清代中央王朝的西藏地方政府设有专门管理该地区的机构。在近代史上,曾屡次开展驱逐帝国主义间谍和“远征军”的斗争,为维护祖国神圣领土不受侵犯做出过极大贡献。 珞巴族的服饰各地区差别很大,珞瑜北部部分地区的珞巴族男子,一般穿着羊毛织的长到腹部的黑色套头坎肩,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上。帽子有熊皮圆盔和竹藤条编制的圆盔两种,后者帽沿外还套一个带毛的熊皮圈。男子喜欢赤脚、戴竹骨耳环、项链,腰挂弓箭、长刀等物。妇女穿自织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短上衣和统裙。各式各样胸饰、腰饰、背饰是珞巴族人民喜爱的装饰品,且各地佩戴方式颇不相同。 珞巴族的住房都是竹木结构的二层干栏,户外另建粮仓,习用头额背负物资。 在珞巴族流传着大量民间故事和传说等口头文学。喜庆集会时,人们一边喝酒一边以特定曲调对唱古老的传说,常可通宵达旦。 西藏和平解放前,珞巴族生活在奴隶社会,生产生活基本处于刀耕火种、刻木记事的时代。那时,绝大多数珞巴人一年到头衣食无着,还要给领主服役,缴纳繁重的苛捐杂税,当时的珞巴人被西藏官家、贵族、寺院上层视为“野人”。 上个世纪50年代末,珞巴族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了现代社会。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珞巴人开始走出深山洞穴搬到地势平坦、通公路、有电站的河谷定居。他们开荒造田,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开展了编织竹器、烧木炭等副业生产,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国家在珞巴族地区兴建了新村,办起了学校和医疗站,本民族干部也得到培养。 目前,南伊珞巴民族乡已有2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去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12.5万公斤,人均纯收入2256元,其中现金收入就有1400元。现在乡里村村通电话,大部分家庭购买了电视机,家产数十万元的有十几家,还出现了“百万富翁”。今天的珞巴人正大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文明。 参考资料: http://news.sohu.com/33/89/news202038933.shtml
城市信息
卡布村经纬度 |
|
经度:95.459523286491 |
纬度:29.4789011634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