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坡村旅游信息
- 铜川市陈炉邮编查看详情…
- 邮编查询727003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陈炉街727003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
- 详情回答:铜川市陈炉邮编隐藏详情
- 铜川市邮编:727000
- 邮编查询 727003 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陈炉街 727003 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
- 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上店村邮政编码是多少?查看详情…
- 727003
- 详情回答: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上店村邮政编码是多少?隐藏详情
- 727003
- 陈炉古镇好玩吗查看详情…
- 从铜川王益区火车南站过涵洞向山驱车十多公里,就到了中国陶瓷古镇---铜川陈炉镇。宋代,中国瓷业蓬勃兴起,北方形成了"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四大窑系。...
- 详情回答:陈炉古镇好玩吗隐藏详情
- 从铜川王益区火车南站过涵洞向山驱车十多公里,就到了中国陶瓷古镇---铜川陈炉镇。宋代,中国瓷业蓬勃兴起,北方形成了"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四大窑系。这四大窑系以其精湛的工艺、精美的产品而享誉华夏,畅销海外,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四大名窑。陈炉窑场是古耀州窑的继承和延续,是耀州窑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炉因"陶炉陈列"而得名。陈炉窑将耀州窑的炉火传承至今已有1300余年,是唯一连续烧造从未断烧的耀州窑系窑炉,是活着的耀州窑,是研究古陶瓷的活化石。 景点信息 地址:铜川印台区东南15公里的山巅上 门票:不收门票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交通:建议坐火车到西安,下车后在对面“西安汽车站”坐去往铜川的长途车。每天6:00至20:30,每隔15分钟一班,走“西铜高速”,约1个半小时到达,票价23.5元。也可以打车到铜川,约200—300元。 到达铜川后,在印台区(老市区)坐公交车前往陈炉镇,约有30公里路。当地交通不算发达,没有“线路”的概念,一定要瞅准公交车的目的地再上车。 联系电话:0919-3185751 3185750(铜川市文物旅游局) 投诉电话:0919-3185751 景区官方网站:无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镇上有卫生院;银行、医院、加油站在铜川市区有。 住宿:吃住最好在“陶家乐”(类似“农家乐”,当地人以制陶为生,不耕农,因此叫“陶家乐”),镇子里有十几家。也可以住在当地人家里,都是窑洞,地方宽敞,好招待人,别忘了吃当地最有特色的“饸 ”。 参考价位一天30元左右。 陈炉古镇方位示意图 景区相关资料 陈炉是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交界的一个乡土小镇,也是中国北方最著名的民窑--耀州窑的延续者。陈炉的窑火从被点燃的那一刻开始,至今已绵延燃烧了1400余年,创造了在一个地方窑火相续不断,烧制陶瓷的最长纪录。时至今日,陈炉的陶工们还用着代代相袭的最原始的工艺做着手中的"玩意儿",可以称得上是考察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活标本。 据考证,陈炉早在唐代就已经炉火熊熊。宋元以后,更成了延续生产耀州窑的惟一窑场。千百年来,民窑蜂起,瓷业兴盛,炉火相延,传统的制瓷手艺代代相传,陈炉造就了中国陶瓷史话上的一个奇观。一些人更是将陈炉称为"东方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 "穴居"的小镇 从"煤都"铜川市东南川口的"涵洞口",乘车爬坡,向着东南方向走上大约45分钟的工夫,再闪过一个山嘴,就到了小镇陈炉。 在这方圆几十里的黄土地上,陈炉算是人口最稠密的地方。群山围抱之内,山峁起伏之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窑洞和窑炉。红砖砌成的窑洞,在夕阳的照耀下,就像一座座红色的堡垒,衬着雪白的墙面、焦黄的土地,仿佛一幅色彩凝重的油画。 这里的人大多延续着祖先"穴居"的生活方式,就像《诗经》中所描述的那样--"陶覆陶穴"。其实早在六七千年前,在距离这里不远的半坡,猿人就已经开始了这种陶窑生活。如今你还能在半坡猿人遗址中找到6座中国最古老的陶窑。 站在几百米长的陈炉街道上,你能将整个小镇一网打尽。依坡而筑的窑洞,错落杂处着不同大小、不同款式的烟囱和瓷窑。陈炉也因为这种"陶炉陈列"的景观而得名。 走在弯曲的巷道中,更像是穿行在历史的时光隧道里。道路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眼看着前面已经无路可走,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绕过一户人家的院墙,宽宽的街巷又出现在眼前。有时候,看着明明是条大路,却一不留神摸到了人家的院子里。忙不迭地道歉、打问,你看到的却是一张了然于胸的笑脸。 走多了,就知道了。沿着一条道儿走下去,往上,通往山顶人家;往下,通向沟底的陶工小院儿。但无论你去哪,迎接你的永远是那淳淳的笑,朴实的招呼。一声"来了",就直接邀请你到他家的窑里做客,沏茶递水,忙个不停。全然没有城市人的戒备和生疏。 站在陶工的院里,脚下踩的往往是人家的屋顶。下面邻居家的一举一动,能让你一目了然。在陈炉最有意思的就是你能经常能看到,下面人家的媳妇和屋顶上的人家拉家常。 古老的手工陶艺 古镇人家世代制瓷,几乎人人都是制瓷的民间艺术家,家家都是制瓷世家。直到现在,这里仍然沿用着古老的制瓷工艺。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正在忙着拉坯的陶工很可能用的还是祖辈上传下来的手法和工艺,使的说不定还是他爷爷的陶车。惟一不同的是,如今手动的窑车已经改成电动的了。 陈炉最缺的是水,最不缺的就是那做瓷的坩子土。千百年来,祖祖辈辈都是向这块土地讨生活。一讨,就讨了上千年。那炎炎的窑火也就千年如一地照亮了陈炉的历史。 陈炉镇地处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从地质上讲,属沉积岩地带,储藏有大量的瓷土原料及釉药原料,还有大量的煤、石灰岩等矿产资源。从一些坩土矿的堆积断层观测判断,坩土层厚度薄者数米,厚者多达数十米,有的就是一座坩土山,原料储藏量之大可见一般。丰富的资源为陈炉的瓷业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陶工们把山上的坩子石取回来,砸碎、筛细,和成泥,揉一揉,放在悠悠旋着的转盘上,随意拉成各种器物的雏形。一会儿,盆罐瓶壶各色家什的器物坯件,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挨着门的一准是火炕,火炕的一端连着窑洞里仅有的一扇窗户,另一端连靠着灶台,屋里摆放着简单的家具。很多人家的窑炉就设在一进门的旁边。地方宽敞的,干脆将窑炉建在大门外的空场上。其实陈炉人家的这种居住样式,和早先陶工们的劳作是分不开的。早先,瓷坊基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作坊,陶工们大都以窑炉为中心。在"炉山不夜"的时代,为了节省时间,方便制瓷、烧瓷,他们就吃住在窑炉边儿上建的坯房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陈炉人今天的居住形态。 与景德镇的行业细化不同,在陈炉,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独立的手工作坊。因此,陶工必须是十项全能,从头道工序的原料加工,到出窑烧出成品,要每道工序都能拿得起放得下。 陈炉的陶工一般分为三种。 一种是专门做碗的,当地称为碗窑。最典型的就是在关中常见的"耀州大老碗"或者叫"海碗"。最大"耀州大老碗"的直径有25厘米,能够盛2.5升的水。民间常用来盛面或者是待客用的碗都要比这小一号。现在,陕西一带,无论是卖羊肉泡馍、水盆羊肉、葫芦头等小吃的饭馆,还是农家场院,到了开饭的时候,使的都是这种小一号的大碗。那场景让初来乍到的人着实会吓上一跳!一种是专门做大缸、盆、罐的,当地称为瓮窑,烧制的主要是家里用的大件。还有一种是就是专门做茶壶、花瓶、尊钵等杂器的,也叫黑窑。在这三行里,做黑窑的难度最大,技术要求也最高。在陈炉,这三行互不相扰,各自传世后代,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三行不乱"。 瓷器做好之后,就由富平来的"发客"买走。"发客"们到陈炉买瓷器,买谁家的瓷器就吃、住在谁家。挑选好瓷器,雇佣专门的脚户用骡子驮出山去,运到耀县,然后再转发往各地。 按照旧时的规矩,运走瓷器的当时并不用付钱,到了年终一起结账。陶工要是平时没有做瓷器的钱了,"发客"就会给上个三五百块,年终一起结算。买卖双方凭的全是信誉,根本不必签什么合同。 "罐罐垒墙墙不倒" 陈炉最金贵的是窑泥,最富余的是废弃的陶具。当地人就地取材,将那些废弃的"匣钵",用来砌窑、垒院墙、铺路、加固护坡……。因而在窑炉与窑炉之间、院落与院落之间、路与路之间竖起了一道道的"罐罐墙"。随便哪里都能看到将一页页"匣钵"碎片竖栽在地下铺就的小路。 匣钵其实是一种装瓷坯的东西,曾经是陶瓷装烧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它的出现使烧制中的瓷器釉面避免受到烟尘的直接熏染,从而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匣钵最早出现在唐代,一直沿用至今。 匣钵使用到一定程度就必须更新,否则就会因为体酥而倒窑。所以被更换下来的匣钵,因为其坚硬、体轻的特点成了陈炉人眼中的宝贝。 陈炉地处山坡,三面环山,少平地,运输不便。加之山石体质,也增加了打窑洞的难度。于是当地人就把筛洗陶泥剩下的粗料,脱成砖坯,再经过煅烧,做成类似耐火砖的红砖,用来箍窑建舍,既耐用又实惠。但是红砖窑洞的抗压能力有限,上面的住户无法修葺院墙。这时废弃的匣钵和瓮、罐就成了垒墙的最佳材料。于是,陈炉的家家户户都有了这红黄相间的罐罐墙。讲究的人家,拉来白灰,厚厚的抹上一层雪白,在朗朗的晴天下,白得刺眼,亮得耀目。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刻,放眼望去,满坡的红与白煞是醒目、养眼,整个陈炉的三面坡就是一幅暖色调的油画。 除此之外,家家户户的烟筒也是就地取材,或用粗瓷管,或是底儿上打了洞的水缸,或者干脆就用镂空的花瓶,顶不济也是用烧窑后报废的匣钵砌成。 青瓷国宝"倒流壶"的传奇 陈炉作为北方民用瓷的主产地,所所生产的瓷器多以日用瓷为主,举凡生活中需要的杯、盘、碗、盏几乎一应俱全。只有少量的私人瓷坊在仿制一些工艺要求较高的仿古瓷、工艺瓷。 在李家瓷坊,老陶工李升科让我们参观了他家这些年仿制的耀瓷精品。老李以前在耀州窑博物馆工作,专门从事瓷器的仿古复制。1998年退休后,自己开了瓷坊,专门进行瓷器的复制。按照陈炉人的说法,老李家应该是做黑窑的。而窑洞里,一件件造型"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耀州青瓷,确实让我们大饱了眼福。 一只杯中有个龙头的青瓷酒杯,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公道杯"。据说它能检验出一个人是否贪杯。原来这个酒杯的奥妙之处在于杯中的龙身上有一暗洞。倒酒时,只要不超过此洞的水平线,那就是一杯美酒。倘若有贪杯者,将酒倒过这条线,酒就会从杯底儿漏出,一滴不剩,以示惩戒,故名"公道杯"。 坯房中,几名女工正在往壶身刻画图案。坯架上,整齐划一地摆满了制作完成的"倒流壶"的半成品。说起"倒流壶"的发现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 1968年陕西省彬县城关镇的一个农民无意中挖出了一个瓷壶。1982年,他的亲戚高立勋回乡探亲时,见到了这个古色古香、刻有精美花纹的瓷壶,觉得这个东西大有来历就送到了陕西省博物馆。后来经过专家鉴定,确认这是北宋时期的成品,并根据壶身所绘的罕见的凤凰纹饰,认定它是一件贡品。至今这件宋代刻花青瓷倒流壶是发现的惟一一件耀州青瓷绝品。至于它怎么会流落民间,埋藏地下,时至今日,还是个未解之谜,无人知晓其中的玄机。 倒流壶的壶身高19厘米,腹径14.3厘米,底径7.5厘米。通体施以橄榄青色釉,釉下刻有装饰效果强烈的刻花图案。壶盖与提梁、壶身连成一体。提梁造型为一卧状的凤凰,作展翅飞翔的姿势。让人称奇的是壶流(出水的壶嘴),其造型是一只侧身卧伏的母狮,四肢趴地,倒仰着头,狮口张开,被巧妙地用做壶嘴的出水口,构思十分奇巧。有趣的是这头母狮腹下还有一头幼狮,正在吸吮母乳。母子两狮的神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件国宝不仅造型独特,装饰华美细致,更为独特和吸引人的是它壶内结构复杂,有着巧夺天工、出人意料的设计。 倒流壶的壶底有一个梅花形状的孔,需要往壶里灌水的时候就把壶倒过来,把水就从壶底的梅花孔注入,直到壶嘴儿往外流水了,就表示灌满了。最奇怪的是等灌满水把壶身正过来的时候,水却丝毫不会流出来。喝水的时候只需要把壶嘴稍稍下倾,水就从壶嘴中流出来了。其实倒流壶的奥秘在于壶中有一个长长的注水管,只要壶中水的高度不超过它,水就不会从梅花孔中流出来。所以虽然倒流壶底部有孔,但却能滴水不漏。 倒流壶在造型、艺术、科技方面均属一流的珍品,成为现存耀州窑出土古瓷中的代表性器物。到了上世纪90年代,铜川地区开始有作坊复制倒流壶。 独特的敬窑神与众神膜拜 在中国,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曲艺行里敬唐明皇,木匠行里拜鲁班,读书人祭孔子。手艺人吃饭穿衣、开工都不会忘记赐给他们饭碗的创始者。 陈炉的人也祭着他们的窑神。有意思的是,陈炉的窑神不只一个,而有三位。据康熙五十七年《重修窑神庙记》:"窑神庙肇自明崇祯",庙中祭祀的窑神分别"曰炎帝,曰老君,曰雷公"。 至于为什么会有三个窑神,没几人能说出道道来。据当地老陶工说,陈炉人对神的崇拜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只要能保佑我窑场兴旺发达,烧出好瓷器,来者不拒,陈炉人都给以应有的顶礼膜拜。陈炉人在对神明的崇拜,实际上就是众神崇拜。这就是为什么陈炉在历史上曾是古刹林立,庙宇众多了。 陈炉还有一种用铁链拴窑神的风俗。 据说陈炉原来有座窑神庙,里面供着舜帝爷。因为舜帝爷曾教人制陶,给了陶工一个吃饭的行当,所以当地人将舜帝爷奉为窑神。与全国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陈炉人称为"爷"的这位神,竟被本地人用铁链拴了起来。据说是这位舜帝爷脾气不好,陈炉人怕爷跑了。而且舜帝爷是帝王,拴住了他,也就拴住了诸神,他们会鼎力相助,以保窑场兴旺。 陈炉的民间传说,正月二十是窑神的生日。届时,为了取悦窑神以及众位神灵,各社都会杀猪宰羊,置办丰盛的祭品,让这些"爷们"吃饱喝足,稳下心来,保佑窑场的兴旺。 此外,陈炉的东三社、西八社等各社,还在大街小道举办丰富多样的社火表演,娱乐众神仙,让窑神高高兴兴地过生日。这一天是陈炉的重大节日,各社准备的旱船、芯子、秧歌等节目红红火火,既娱了神又乐了人。 耀瓷王国--陈炉的前生、今世 陈炉作为耀州窑一脉单传的制造基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陈炉的制瓷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的唐代。那时候就已经有了"炉火膛里翻火焰"的记载。 元代后期,陈炉窑的烧造规模及制瓷水平就已经赶上并超过了同时期的耀州窑黄堡窑场,耀州窑的生产中心逐渐向陈炉地区转移。此后陈炉窑逐渐发展成为黄堡耀州窑的继承和替代者,继而成为元、明、清时期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制瓷窑场和瓷业生产基地。产品曾畅销陕、甘、青、宁及河南、山西等省区。 经考古学家确认,陈炉的耀州古窑共分14个陶瓷烧造区,并以陈炉镇为中心,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呈带状分布。 在人们的印象中,西北地区只有耀州窑,而至今炉火不灭的只有陈炉镇。 耀州名瓷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之一。以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中心,包括周边的陈炉镇、立地坡、上店、玉华宫、耀县等窑场。因为铜川旧称同官,宋时属于耀州,所以后人将这一窑系,统称为耀州窑。 耀州窑,唐代创于同官县黄堡镇(今铜川市郊)。早期烧瓷品种多样,后经多方探索,中晚唐时青瓷产品日增。进入五代和北宋,跃为国内名窑名瓷,成为我国北方青瓷的代表。 宋代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窑场在制瓷工艺上有了很大的革新和创造。所烧制的青瓷器,造型"巧如范金"优美精致,瓷釉"温温如也"、"精比琢玉",再配有犀利洒脱中兼有圆活多变的刻花,以及丰富多样化且生动感人的纹样图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产品,是在晶莹碧绿的釉下显现出一幅幅多层次、多色调的优美画面,在清新典雅中透出洒脱豪放的艺术格调。由于质地及纹饰的精美,耀州瓷成为地方向朝廷常年例贡的贡器。 耀州瓷的釉色品种有青釉、姜黄釉、黑釉、酱釉、茶末釉、青白双色釉、香黄釉、黑釉青花、白地黑花、铁锈花、红绿彩瓷等。器件以碗、盘、盆、罐、瓶、盒、灯、炉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另有一些陈设器、供器、瓷雕等。器件造型多变,装饰手法多样,堪称一绝。 宋代耀州窑的娴熟而独特的刻花与印花工艺,影响了耀州、陕西省以及全国的一批窑场的制瓷工艺,更使其成为一个自成瓷窑体系的北方名窑,与著名的五大窑系定窑、汝窑、官窑、钧窑、哥窑齐名。
- 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村村通客车属于哪里管查看详情…
- 三里洞自来水厂对面二运司管
- 详情回答: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村村通客车属于哪里管隐藏详情
- 公交公司
- 727003
- 三里洞自来水厂对面二运司管
- 陈炉古镇的介绍查看详情…
- 陈炉古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东南15公里处,属铜川市印台区所辖。全镇总面积99.7平方公里,地形为土石低山梁塬丘陵地貌。平均海拔1200米。镇辖18个行政村,两个社...
- 详情回答:陈炉古镇的介绍隐藏详情
- 陈炉古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东南15公里处,属铜川市印台区所辖。全镇总面积99.7平方公里,地形为土石低山梁塬丘陵地貌。平均海拔1200米。镇辖18个行政村,两个社区。2008年底,总人口1.98万人,其中镇区居民4004人。陈炉古镇是宋元以后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其烧造陶瓷的炉火1000多年来灼灼不息,形成“炉山不夜”的独特美景,是古同官八景之一。
- 陈炉镇 属于那里查看详情…
- 你好!陈炉镇地处同官古城(今铜川市印台区人民政府驻地)东南30华里的炉山之巅,素有“渭北瓷都”之美誉。现在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市区东南,属于印台区管辖
- 详情回答:陈炉镇 属于那里隐藏详情
- 三里洞自来水厂对面二运司管
- 你好! 陈炉镇地处同官古城(今铜川市印台区人民政府驻地)东南30华里的炉山之巅,素有“渭北瓷都”之美誉。 现在位于 陕西省铜川市市区东南,属于 印台区 管辖
城市信息
立地坡村经纬度 |
|
经度:109.15331350957 |
纬度:35.006756186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