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大地上演绎的是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
来源: 福建旅游 | 时间:2016-11-16
来源: 福建旅游 | 时间:2016-11-16
小时候,在戏台前
我们经常揣着一根冰糖葫芦
坐在大人们的肩膀上
望着一张张画着色彩的人脸
只觉得好奇,把这一场戏当做一个好玩的看头而已
长大后,回过头,却又不一样了
虽说有时候仍然是听不大明白,依然会让人驻足欣赏
从演员们的举手投足和神情,这里头包含的欢快、忧伤、动人
都以最真实的笔触描绘着过去或现在的人物形象,令人赞叹的惊涛骇浪
如果一生要听一出戏,你选哪一出?
闽西汉剧
闽西汉剧是福建省主要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西皮、二簧声腔体系,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流行于以龙岩为中心的闽西各县、市以及闽中、闽南部分县市,影响遍及东南亚地区。
剧目:《百里奚》、《陈客女麻》...
梅林戏
梅林戏是从宋朝开始兴起,据说泰宁状元邹应龙在任礼部尚书时,为丰富泰宁的汉族民间文化,专门挑选了家乡的一班乡民到京都学习宫廷舞蹈和宫廷娱乐文化。返乡后,把所学知识与当地的傩舞、跳神、道教文化等融合交汇,创编泰宁土戏。
剧目:《飞龙带》、《蓝腰带》...
四平戏
闽北四平戏是福建省流传的一种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现存于福建省屏南县的龙潭村和政和县的杨源村。四平戏自明后时传入屏南以来,至今已传 15 代。每逢每年农历二月初九及八月初五,分别为张谨夫妇庆诞时,杨源村就要出现四平戏三天三夜,世代沿袭不断传承至今。
剧目:《荆钗记》、《刘知远》
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流生于福州方言地区及宁德、建阳、三明等地;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
剧目:《炼印》、《天鹅宴》...
高甲戏
高甲戏语白采用泉腔,唱腔主要来自南音兼收俚歌小调,活泼、粗犷。其音乐吸收闽南吹奏乐、笼吹、拾音等。
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
剧目:《连升三级》、《金魁星》...
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剧目:《董生与李氏》、《节妇吟》...
莆仙戏
莆仙戏是福建地区的古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 它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
剧目:《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
芗剧
芗剧也称“歌仔戏”流行于闽南漳州地区。芗剧原名歌仔戏,是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芗江是福建九龙江流经漳州时的简称。其足迹遍及于龙溪、晋江、厦门、台湾省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
剧目:《陈三五娘》、《山伯英台》、《吕蒙正》、《杂货记》
属于我们福建的戏曲,一定有“闽”的味道,传递不一样的情感,表演唱腔让人百听不厌,久演不衰。
整理 ▏小旅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部联系QQ:3537987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