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让千年西沱古镇重焕光彩

来源: 重庆石柱旅游 | 时间:2017-02-20





        来到重庆市石柱县西沱古镇,记者行走于小镇的“云梯街”中,手触摸着斑驳的石头墙壁、沿着青苔遍布的石阶拾级而上,感觉像是穿越到了千百年前的旧时光。


西沱古镇



        始建于秦汉时期,唐宋年间发展成“川盐销楚”的商业贸易中心城镇;到了明清时代,这里已经是商贾云集的“界滩”,来自长江上游的川盐、丝绸、蜀绣等天府特产须先运到西沱镇,再从这里转运至湖北恩施、利川一带。也正是因为盐运业发达,西沱古镇成为巴盐古道的起点、历史上有名的“盐镇”。



        随着时代的进步,陆路交通和商业的飞速发展,昔日的“长江古水埠,千年云梯街”如今已不复当时盛景。如何唤醒这片土地的生机,让西沱文化得到“复兴”?


旅游,是西沱古镇振兴发展的最好出路。”石柱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保护开发坚持三项原则



       西沱古镇位于石柱县西北部,是石柱县在长江上的门户,也是石柱大黄水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的核心,又是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进入石柱县大黄水旅游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民俗生态旅游带的必经地。


        石柱县文管所所长何玢华介绍,石柱县是重庆市和整个长江三峡唯一的土家族少数民族自治县,因此,西沱古镇不仅拥有古老的历史文化,而且集特色建筑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会馆文化、盐商文化、码头文化于一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啰儿调”、土家玩牛以及土家摆手舞、盐运表演、西沱船公号子等民俗活动在游客中均极具吸引力。值得一提的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也出自这里。



        为了快速、有序地推进古镇开发项目,2016年,石柱县专门设立了西沱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并注册成立了重庆西界沱古镇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争取到位各类国家和市级专项资金、三峡后扶专项资金以及银行融资等累计近5亿元,用于古镇文物的修复保护和旅游开发。


       目前,古镇管委会已聘请重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联创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等专业公司编制完成了《西沱古镇云梯街保护规划》、《西沱古镇云梯街保护修复方案》、《西沱古镇云梯街保护修复工程建筑施工图设计》等规划、设计方案,先后实施了景区标识标牌和旅游厕所,永成商号、下盐店、二圣宫、南北龙眼桥等重点景点,仿古码头、滨江广场、牌坊等节点的建设,老云梯整体风貌修复保护、游客接待中心、市政道路和文化广场等项目也在有序推进中。



       西沱古镇的开发备受瞩目,在学习其他古镇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西沱古镇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远近结合,镇街结合,三产融合”保护开发三原则。去年12月,古镇保护修复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并将于今年6月底前完成云梯街下段的重要节点打造、危旧房整治、重要文物的布展营运以及污水管网建设;在打造以云梯街为核心景区的基础上,大力整治集镇环境,尽快编制完成集镇旅游形象提升规划,完善旅游功能,扩大云梯街旅游辐射范围;积极抓好农旅、工旅、商旅结合,着力打造南坪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工业观光园等园区,三产融合发力,推动西沱经济良性发展。


        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西沱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大黄水’旅游景区展示石柱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还将成为石柱县实施全域旅游、康养旅游乃至世界级旅游的重要补充,是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连接张家界进入长江三峡国际旅游带的重点门户和节点。”


商旅活县重塑历史名镇



        据介绍,西沱古镇云梯街是川盐济楚—巴盐古道的起点,是长江三峡库区保存最完好的古镇和古建筑群。云梯街始建于东汉末年,全长2.5公里,被三峡水库淹没600米,现存1.9公里,被衙门路、月台路截为3段,共有113个台阶、1124步石梯;核心保护区范围7.75公顷,涉及居民207户,房屋318间。云梯街垂直于长江,沿山脊蜿蜒而上,最陡处的石阶几乎贴面,被誉为“建筑史上的奇迹”。如今,云梯街上还保留着古盐店、禹王宫、永成商号、南北龙眼桥、熊家大药房、张飞庙等诸多文物古迹。



        2003年,西沱古镇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时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在“重庆映像·巴渝新十二景”评选活动中被评为重庆市人文类景观“巴渝新十二景”;2016年,西沱古镇又以其独特的人文资源入选新三峡30佳旅游新景观,成为新三峡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记者沿云梯街向上攀爬,“嘿咗、嘿咗、嘿嘿咗……”的歌声忽然传入耳中。远处,75岁的刘君权边模仿划桨行船的动作,边唱起古老的川江号子,如洪钟般的歌声吸引了许多往来游客,随后叫好声、鼓掌声不时响起,狭窄的街巷随之热闹起来。刘君权是镇上唯一一个能够完整唱出川江号子的人。为了不让这门技艺失传,再现背夫的生存故态,西沱镇专门成立了一支巴盐汉子表演队,每年演出上百场,其真实、生动的表演风格成为景区的一大亮点。



       何玢华介绍说,有着“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的石柱县文化底蕴深厚,拥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达到了14项和121项之多。“‘十三五’期间,石柱县将投资8亿元左右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进一步完善文遗的保护激励机制,并借此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古镇开发过程中,将文化元素最大限度地放大,有序开发和合理布局将会增强古镇旅游的魅力。”古镇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这就要求,第一,科学定位、详细规划,严格管控进入项目,突出建筑景观、古镇产业配套、文化展示功能。第二,在景观打造上以“老天街之魂”做“新天街之形”,借老天街的垂直景观格局和建筑风格,在保持总体风格协调的原则上,打造更具时尚感和建筑品质的“现代传统风格”建筑群。第三,盘活现有存量土地,规划建设土家博物馆、秦良玉展览馆、土家文化主题酒店、土家婚庆中心、艺术家会所、院落式家庭宾馆、娱乐中心、传统手工艺作坊,建设集土家风情体验、文艺表演、娱乐、购物等于一体的土家风情园。第四,挖掘提升古镇文化,强化情景再现和游客体验。进一步挖掘晋商文化、会馆文化、土家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码头文化、盐运文化、饮食文化等,同时丰富和活化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广场、云梯街、土家风情园等为载体进行定期表演、场景布置,让游客参与体验,丰富古镇旅游文化内涵。第五,优化古镇业态,丰富体验内容。引导培植特色客栈、餐饮、小吃、茶座、中医、购物商铺、商号会馆、作坊式画廊、手工艺坊等多样类型商业业态,聚集人气,提升口碑。


发力建设奔向世界舞台



         我们将根据重庆市建设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战略部署、《石柱县建设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十三五”规划》、石柱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实施方案》精神,围绕“太阳出来喜洋洋——康养石柱”总体形象定位,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培育国有龙头企业为主体,引导民营企业、微型企业、个体经营者广泛参与,实行市场化商业运作模式进行古镇旅游开发运营。石柱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还要充分考虑旅游需求由过去单一的观光、娱乐等形式向休闲化、个性化和参与化转变的特点,注重开发体验旅游;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打造精品景区、强化行业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将西沱古镇打造成为三峡库区、渝东南地区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和浓郁地域特色的国际知名旅游胜地。随着“四高一铁一港”立体交通的逐步完善,石柱县作为渝东旅游门户、交通枢纽的地位日趋明显,尤其是沿江高速公路的通车以及石(柱)黔(江)高速公路、西沱旅游码头的建设,西沱古镇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不是梦。



       西沱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西沱古镇将以重庆主城、西沱镇周边区县和黄水旅游区、三峡旅游主线过境游客(以欧美及港、澳、台等客源市场为核心,推进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客源市场逐步发展)客源市场为主,逐渐拓展湖北近郊客源市场;二级旅游市场重点吸引石柱县本地市场,发展四川、贵州、陕西等客源市场,积极引导长江中下游客源市场;三级旅游市场主要是国内其他城市,开拓京津冀、珠三角和西南地区等远程客源市场。此外,在积极融入长江游轮旅游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自驾旅游,逐步开发游艇旅游市场。



       “今年计划把西沱古镇打造成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著名古镇文化旅游景区,实现旅游接待20万人次,旅游收入8000万元,解决2000多名三峡移民的就业问题。”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未来,西沱古镇将通过扩大旅游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核心竞争力等手段,壮大旅游产业集群,培育规模经营和品牌经营,将旅游业建设成为西沱镇移民安稳致富支柱产业,丰富石柱文化旅游产品,助推全县康养休闲、全域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并作为形象产业、窗口产业在石柱县整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先导作用。





部分图片来源于 吴新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旅游局


石柱旅游信息

微博:@石柱旅游

旅游咨询电话:023-73369981

地址: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万安街道城南路1号



主办方: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旅游局

承办方:重庆进行时传媒

主编:坤哥 | 副主编:Aurora

执行主编:晏劲松 | 责编:amanda

注:本文由《重庆石柱旅游》微信整理改编,

图片归原摄影家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部电话:023-67129099



公众号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