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平台,你還能幹什麼

来源: 澳門旅遊推廣 | 时间:2018-11-08

文章有些許長,不過請耐心閱讀。

-----------------------------------

   
 小荷,我普經的學員,以前在某外資公司採購部,近期崗位調整,到了一個清水衙門,伴隨而來一件窩心事。


她在採購部時,和一家供應商老闆交情匪淺,那老闆認為她很優秀,不但請她過去講課,給很高的課酬,還表示,以她這樣的能力,來自己公司當個副總經理綽綽有餘。

 

小荷到了新部門,收入比以前少,還整天瑣事纏身,煩不了,想走。

 

於是撥通那供應商老闆的電話,希望去對方公司謀個職,還委婉表示不用“副總”那麼高的職務。

 

那老闆倒是很客氣,再次表達了對小荷能力的讚賞,對她公司“不惜才”也表示遺憾,但是小荷過來,那就是從“客戶”手裡挖人,這是犯大忌的,所以要從長計議......

 

後來小荷發過幾次微信,老闆也沒再回復。

 

小荷問我要不要去見上一面?

 

我說:“沒有必要了,人家老江湖,說話留一線,不願意點破。你自己也應該明白,不在採購崗位了,也就沒了利用價值,以前人家說的都是客套話,千萬別當真......

 

雖然殘酷,但我還是說了實話。

 

1


 

這是一個功利的世界,當你背靠大樹,坐攬資源之時,總會有人緊貼過來,向你百般獻好,極盡能事,讓你相信自個兒是多麼的卓爾不凡。

 

但是,真相只有在你離位之時才會呈現。

 


著名演員阿諾·施瓦辛格,曾在網上發佈過一張照片,他躺在自己的銅像下睡覺,並悲傷地寫到“時代如此變化”...

 

這句話並非感慨自己年歲已高,而是因為他當州長時,出席了這家以他雕像為名的酒店開業典禮。

 

總經理向他承諾:“無論任何時候,我們會為您免費預留一間房間。”

 

但是,當他從州長位子退下後,去入住時,卻被告知要付錢,因為酒店房間現在供不應求。

 

於是,施大爺才上演了這一出,其實他想傳達一個資訊:

 

“當我處於重要位子時,他們總是稱讚我,當我失去這個位子時,他們便忘了我,也不再遵守諾言。” 


他試圖告訴大家,當人們認為你“重要”的時候,每個人都是你的“朋友”,但是一旦沒有利益瓜葛時,你就可有可無了。

 

施大爺不知道的是,中國早有句俗話總結這個現象:

 

“在位時,如魚得水;離位時,如驢打滾。”

 

這句話,是聽我一位老領導說的,他被免職時,眾人對他的稱呼迅速由“張總”變為“老張”,與此同時,也上演了各種變臉戲法。那老領導才做如此感慨。

 

所以,楊絳說的一句話我特別認可:

 

當你身居高位,看到的都是浮華春夢;當你身處卑微,才有機緣看到世態真相。


2


 

美國曾做過一項社會實驗:

 

一名男子在地鐵站,用小提琴演奏著巴赫的幾首曲子。並在身邊放一頂帽子,以示乞討。

 

45分鐘裡,大約有2000人經過,只有6個人停下來聽了一會兒,大約20人給了錢就匆匆離開,他總共收到32美元。

 

沒有人知道,這位賣藝者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約夏·貝爾。他演奏的是一首世上最複雜的作品,用的是一把價值350萬美元的小提琴。

 

就在兩天前,約夏·貝爾在波士頓一家劇院演出,所有門票售罄,聆聽他演奏同樣的樂曲,每人要花200美元。

 

約夏·貝爾

 

這項實驗能衍生出很多說法,但有一點很值得思考:平臺的重要性。

 

沒有聲勢浩大的伴奏、

沒有宏偉寬卓的音樂庭、

沒有璀璨閃亮的舞臺,

沒有經紀公司長期的宣傳與包裝,

 

約夏·貝爾再牛,可能只比其他流浪樂手多收幾美元而已,這就是平臺的力量。

 

前段時間,認識了一位元寫手,曾是一個超級公眾號主筆,很多流傳甚廣的爆款文章就出自他手。

 

如今出來單幹,做自己的公號,可是閱讀量慘不忍睹,單篇能上1萬都不易。

 

是他的水準下降了嗎?非也,僅僅是平臺的緣故。

 

在那個百萬級大號,放張照片,寫上一句:“我好愛你們喲。”,就能輕易突破10+

 

而他自己的號,一字一斟酌,一句一拿捏,例證詳實,金句紮堆,可幾天過去仍然閱讀量寥寥,無他,只是平臺。

 

就像白岩松說過的一句話:

 

讓一隻狗天天上央視,就能變成名狗。但要知道,沒了央視的舞臺,很可能不用多久它就會變回土狗。


我並非全然否定個人努力的作用,這相當於是阿拉伯數字的“1”,沒有這個“1”,一切都是白搭。

 

但是平臺,就好比是“1”後面的“0”,每多一個,你的量級就會指數級攀升。

 

離開它們,你就會貶值到底,畢竟,1元錢再好看,也不如100元招人愛。

 


3


 

你有沒有發現,這人啊,都特別不容易看清自己,尤其是春風得意之時,無論是名不見經傳的小荷,還是如雷貫耳的施大爺,抑或是那位元大號陰影下的寫手,都難逃此劫。

 

這大概就是人類的一個共病:把自己的能力淩駕於客觀環境之上。

 

這種當局者迷的傾向,弗蘭克在《成功與運氣》中曾大篇幅提到,他曾舉了個例子:

 

每個人騎自行車,都會遇到順風和逆風。可當你去GOOGLE裡搜索“頂風”一詞時,會出現一堆逆風前進的圖片;而當你搜索“順風”時,根本搜不出幾張圖片。


這說明人們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忽視環境的作用,這種自我仰視,往往會為今後的道路埋下敗筆。

 

朋友老法,是某集團大客戶經理,他伺候一大客戶8年,自認為從上到下交情到位,掌握力很強。甚至總經理也私下表態,在這行業裡只認他。

 

老法也到了糾結的年齡,還想再往上竄一竄,經不住同業挖角,於是另謀高就。

 

當老法代表新東家,找那大客戶簽協定時,卻被對方董事長一票否決,理由是:原公司服務很好,更換理由不充分。

 

這批復仿佛棒槌,打了老法一個猝不及防,更讓他難受的是,新東家也沒兌現當初承諾的待遇,理由嘛,你可想而知......

 

老法糾葛兩難,懊惱不已。

 

所以,人貴有自知之明,分不清自己能力邊界的人,最終難逃悲催來襲。

 

就像李尚龍在《要麼出眾,要麼出局》中所說:

 

別把平臺當作你的能力。你要明白,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離開平臺剩下的,才是你的本事。


現實中,多少人都將平臺賦予的,理所當然視為已有,天真的以為,那一路的繁花似錦都是自己的一手栽種,怎知沒有風調雨順,沒有肥壤沃土,路的盡頭只會蕭瑟滿目。

 

所以,你必須分清,那滿身的光芒是自我的透射,還是所處舞臺的映射?

 

4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難道只是為告訴你平臺有多重要?

 

當然不僅如此,我還想告訴你:個體與平臺是一種共生關係,在入世初期,你要擁有站在平臺上的潛質,在生涯後期,你要擁有脫離平臺的能力。

 

有一則匿名留言,是深圳某知名通訊公司一工程師所寫,他在這家企業原本極為優秀,待遇也很豐厚。

 

誰知風雲突變,眾所周知的原因,他現在竟然需要重新找工作。

 

去一家公司面試後,萬念俱灰。

 

他說:面試他的公司,和之前公司完全兩個領域,雖然都是產品研發,但相去甚遠。

 

自己說的術語面試官完全不懂,面試官提的問題,他也莫名其妙,大家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是兩套不相容的系統。

 

那工程師的處境我能體察:

 

他長年固定在那個崗位,工作按部就班。公司如同一台大機器,他已變成一顆訂制化的螺絲,無法在別的機器上使用。



這就是個體被平臺同化的一個典型表現,正如《人類簡史》的那句名言:

 

你以為是人類馴服了麥子?其實是麥子馴服了人類。


當你在平臺上游目騁懷,感慨天高任鳥飛,海闊任魚躍之時,也要當心被平臺捆綁,最終落下個天高任鳥摔,海闊任魚嗆。

 

所以,你要時常問問自已三個問題:

 

假設你所處崗位沒了,你能幹什麼?

 

假設你所在公司沒了,你能幹什麼?

 

假設你所在行業沒了,你還能幹什麼?

 

如果一個都回答不上來,那麼你要當心了,因為離開平臺,你可能什麼都不是......

 


來源:良大师

公众号相关信息